大麦抗病,耐逆研究进展
稳定的无氧呼吸途径,维持一定的能量供给,积累苹果酸、谷氨酸等无毒物质,避免有毒物质积累和酸中毒。
大麦湿害的鉴定指标有形态鉴定指标、生理生化指标(钠离子含量、乙醇去氢酶等)、产量指标和综合指标。形态学指标一般以综合湿害指标(几个单项指标之和)表示。由于湿害的最终表现是对产量的影响,有学者把产量的三要素(分蘖成穗数、粒数、粒重)作为综合湿害指数的组成,也有学者采用单株产量为判断指标(周广生, 2000)。影响麦类作物耐湿性的因素有品种(基因型)、生育期和温度等。
M.Zhou(2011)说明对土壤湿害的耐逆性是高雨量或者土肥贫瘠地区作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指标。湿害是一个复杂性状,对湿害的耐逆选择也易受到其他育种环节的干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就非常有效,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准确性依赖于精确的标记和表型。此研究用一个新的筛选措施在接近大田种植的状况下对一个大麦耐湿品种和湿敏感品种的杂交后代DH系进行筛选。结果和之前的一个温室盆栽试验相对比,发现此试验鉴定的一些QTL和温室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此试验鉴定的两个主效QTL和两个微效QTL上的标记对耐湿胁迫的筛选十分有效。通过标记筛选出的DH系对湿害有很大的耐逆性,相反,如果不筛选标记,DH系对湿害的反应则比较敏感。
Xiao Yuping(2005)用田间试验来分析大麦对水渍环境中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不同基因型差异。水渍能够引起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的迅速下降,而叶绿素含量在早期水渍中并没有太多改变;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则迅速的增加。不同基因型的各项参数有显著的差异;渍害消除后,不同基因型的恢复能力也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大麦不同基因型对水渍胁迫引起的抗氧化能力不同而导致光合作用的改变程度大小不同的结果。Xue Dawei(2010)阐述了大麦基因组中控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区域对湿害胁迫互作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遗传上理解大麦的耐湿胁迫和培育更多的耐湿栽培品种。该研究用56个DH系材料分别在水渍和正常条件下种植,结果表明控制千粒重、单株穗数和产量的主效QTLs都在2H染色体上的同一个区域,这些区域的基因紧密连锁或者是多效的。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QTLs控制大麦的耐湿胁迫,但需要用不同的标记做进一步的研究。
Jiayin Pang(2007)用六个在耐湿能力上有很大不同的大麦栽培品种在温室水渍条件下2星期后调查数据,通过叶面喷雾的方法使所有栽培种的水渍危害都有所减轻。其分析发现叶面喷雾可促使大麦的根茎生长,并减缓叶片的衰老,光合作用有所增强,不定根也增加。叶面喷雾也提高了大麦中得根、茎中氮和钾的含量,但是钙含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些大麦栽培种对湿害的抵抗能力的提高可归结为植物茎中营养元素和生长激素的增加,而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在湿害条件下生长的不定根。M.X.Zhou(2007)为了提高选择的效率,用了一个6×6半双列分析对三个耐湿的中国地方栽培种和三个对湿敏感的澳洲或日本地方栽培种的杂交组合进行分析。从三叶期开始进行水渍化处理,处理完毕后统计黄化叶的百分比,结果表明三个中国栽培种对湿害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而特殊配合力(SCA)的表现不是很明显,说明耐逆性可能受一些加性效应控制,湿害抗逆的高遗传力表明大麦育种在早期世代选择比较有效。当在分离群体中进行选择时,选择策略就是舍弃具有几片黄化叶片的的植株。
Guoping Zhang(2007)用两个缺氧胁迫下有显著不同的大麦基因型对氧胁迫和抗氧化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渍化导致了根和茎重量、绿叶面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