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对民族传统节日在新时期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可行

发布时间:2021-06-05   来源:未知    
字号:

对民族传统节日在新时期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探

——从福州市成功举办“拗九节”的个案说起

姜杰敏

作者简介:姜杰敏,男(1983~),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科员。邮编:350001

[提要]进入新时期,民族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有必要也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2005年以来,福州市利用“拗九节”这一地域性民族传统节日,成功地策划、组织开展了以“孝敬和关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结合此个案,笔者尝试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拗九节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利用

一、福州市“拗九节”概况

“拗九节”源于福州历史传说中“目莲救母”的故事。一直以来,每年到了农历正月二十九这天,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由黑芝麻、马蹄、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的“拗九粥”,用于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长辈中岁数带“九”的,晚辈都要送上“拗九粥”为其“送九”,意为祝愿平安。“拗九节”蕴含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人们对亲友的关爱。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拗九节”渐渐变得陌生,许多人都已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或涵义。

从2005年开始,福州市对“拗九节”进行积极保护和利用,开展了以“孝敬和关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包括《人民日报》(华东版)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进入2006年,福州市再接再励,市委文明办联合市老龄办、市贸发局、市妇联、团市委、市广电集团、福州日报社、福州聚春园集团、市公交公司、市个私协会、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福海文教基金会等部门、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搞好这一节日。进一步扩大了节日规模与影响,由2005年时的一个活动仪式会场发展到如今的一个主会场,四个分会场,并在全市区的学校、社区、公交线路等场所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多家省、市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民族传统节日,一般指的是一个民族每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起的民众参与的公开的或规范的民俗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作用,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传统节日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进入新时期,面对全球化浪潮,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内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节日何去何从?这必须要全面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后才可能回答。我们先来看问题:

(一)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创新不够,只停留在物质消费上。

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一。比如元宵节,它不仅蕴涵着合家团圆的寄托,而且蕴涵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爱情;传统习俗里“正月十五闹元宵”,闹腾得越厉害,就显示日子越红火,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甚至举城狂欢。但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其它内容已被遗忘,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其它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上。一份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关于端午节,只知道吃粽子的占了被调查者的67.41%;关于中秋节,只知道要吃月饼的占了被调查者的78.89%。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日”的,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日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二)政府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语言教育的误区,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

首先,政府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这就使其很难进入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逢年过节放放假了事,无法形成浓厚的节日大氛围。

其次,传统节日的危机,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胡适在1921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到1929年甚至废除了农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发动大规模社会运动破除节庆、婚庆、丧葬习俗,试图代以新风尚。到了80年代,很多城市禁止民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没有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有吸引力。

再次,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洋节日,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甚至超过本国语言,那么,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商家为获利而对洋节日进行炒作,冷落了传统节日。

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使出浑身解数将洋节日演绎成一个商味十足的“消费日”,其威力甚至让传统的春节消费相形见绌。

据报道,2006年的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几乎同时,情人节的风头显然已经盖过了传统的元宵节,各大商家为情人节所做的准备远远超过了为元宵节做的准备。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套餐、情侣手机、情侣饰品、甚至内裤卷成的“玫瑰花”等极具特色的情人节商品风靡整个中国。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沈阳,以城市白领为主体的25岁到35岁的职业人群中,情人节的平均消费在200元至400元之间。沈阳一家大型百货商场的负责人介绍,2005年2月14日,商场当天销售额都在五六百万元以上,成为沈阳春节期间商品销售新的增长点。

机遇与挑战永远是并存的,笔者也对机遇做了如下归纳:

(一)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纷纷从传统节日中寻求精神慰籍。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院教授万建中认为:“目前国内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表现冷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审视他们的内心,会发现其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认同超乎人们的想象。”

的确,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竞争,使许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经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的认同,以及农耕文化强调的自然与和谐,为他们找到了缓解现实冲突的精神资源,使烦躁的

心灵感到安宁和慰藉。洋节日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取代居民过传统节日的那份内心的感动,而传统节日最核心的内涵——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在人情日渐淡薄的今天正在得到相应强化。

(二)世界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使传统节日有了发展的必要和动力。 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面对这种世界性文化的大交流舞台,应对的态度的积极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发扬光大还是停滞不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应该保持、弘扬,它是让全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的必要渠道。

同时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和价值表达的代表,具有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参与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理解的过程,让人们在欣赏节日文化的同时,也会更多地思考民族的文化权利和生存利益。这正符合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对民主机制的要求,即能够更民主、更开放地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入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从而成为民主机制建设的一个有益的成分。

(三)传统节日的不佳境况已经引起了许多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及有识之士的重视。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五部委于2005年6月1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指出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关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地传统节日的蓬勃开展。

与此同时,许多民间组织和社会有识之士也在积极行动。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他们的报道,成立了众多协会、促进会,民俗专家到各地演讲,向人们尤其是向年轻人揭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各个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网络论坛也是热闹异常,无数人都在献计献策,互相鼓励。他们正在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媒体、引导商家。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相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可以充实生命,拉近感情,让生活更美好。

(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节日的保存及创新有了更多的途径。

随着声、光、电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图像保存传统节日早已不是难事,许多宝贵的节日民俗资料得以记录和流传。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现代手段的运用,使得传统节日在保留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能够以更为丰富、精彩、时尚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更快捷、直观的途径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而更易被现代人接受,形成新亮点,扩大影响力。

三、对传统节日进行保护和利用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传统节日而言,保护和利用是一件好事,但不能没有认真思考就一哄而上,随意作为,这容易好心办坏事。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开发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一个未开发利用的民族传统节日,都应客观地、真实地去认识、分析其内在价值与开发利用潜力,对于具有潜力的节日,要立足其自身的特性,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理性的开发利用。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亲情观念却正在淡薄,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空虚,福州市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现状,利用“拗九节”这一载体,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

(二)发展性原则

民族传统节日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研究者、开发者在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保护和利用时,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民族节日文化进行动态研究,不仅要阐明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还要总结那些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特点,并且要探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根据相关的理论、原则,对其发展做出预测。

结合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和家庭成员分散居住的新情况,在拗九节期间,福州市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即“回归亲情,充实心灵,其实并不难”。孝敬和关爱,只需一个感恩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电话或一次替父母洗脚的简单行动就能表达出来,这一举措得到了各界特别是年轻人的积极回应。

(三)特色性原则

在民族传统节日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民族节日的特色,而且要尽最大可能突出这一特色。要出新招,做出新意,争取作到“人无我有”、甚至“人无我优”。从民族的区域独特性、节日类型的独特性、节日历史的悠久性、节日的美学特色与节日活动的组合特色等方面寻找和突出节日的特色。

“拗九节”做为福州特有的民俗节日,优势得天独厚。因此,福州市全力塑造其“亲情可贵,孝敬感恩”的主旨精神。不仅在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为长辈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而且通过征集和发送节日温馨提示短信、向全社会发出孝敬书、在各大媒体反复播放节日系列报道等方面,在各个年龄层和行业中深化这一主旨,形成明确的“拗九节”概念。

(四)参与性原则

当地居民既是民族传统节日的组成要素,又是潜在的受益者,所以,在开发利用传统节日时,一方面,要提供条件,让当地居民广泛地参加到传统的节日中去;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参与居民受益机制,使居民既参加了活动,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又真正从经济上获益,从而保证居民能持续地参与。

拗九期间福州市一方面发动社区和商家的力量,在许多社区、酒家、饮食店都设立煮粥点,社区居民皆可到点上免费取粥,对行动不便的居民还送粥上门,方便了居民的参与,提高了商家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为孤寡老人开展义务清洁活动,并向一部分孤寡老人赠送慰问金和衣物,扩大受惠面;再一方面,对长期致力于民俗保护的代表方炳桂老先生及福海文教基金会进行了专题报道,鼓励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民俗的队伍中来。

四、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继续加强我们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才可能让传统节日发扬光大。笔者结合“拗九节”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去糟取精,重新建设节日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传统节日文化总是一成不变,就很难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因此,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的调节流变,摒弃一些不良的落后的风俗习惯,而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同时,对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剪纸、年画、戏剧、皮影,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等,进行保护传承。与此同时,需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荣,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让世界更加细化而

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拗九节”内涵丰富,需要用心挖掘。可以创意举办中国“‘孝’文化论坛”和“‘寿’文化论坛”,以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极为博大精深的话题为主线,举办名家讲座、中国“十大孝星”和“十大寿星”评选、健康养生知识学术会议、医疗保健技术设备博览会、“老龄化社会”研讨会、“尊老爱老”公益广告评选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打响“拗九节”品牌。

(二)创新组织、参与、激励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

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提高、要发展,必须创新。首先要创新组织结构。按传统运行机制,是由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或乡镇文化站包揽一切文化活动,从而在人力物力方面都陷入被动。应创建“统一安排、分项承办、部门配合、责权包干”的新组织机构,特别是责权包干,更有利于充分调动组织者积极性,真正起到社会办节日群众文化的作用。其次要创新参与机制。参加节日文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是群众文化的主体,力图通过节日文化活动来体现自己的表现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传统参与机制是通过行政、经济途径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活动,常常费力不讨好。所以应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需求,实行兼顾策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参与型与观赏型等尽可能兼而有之,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再则是创新激励机制。对节日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文明健康,广泛深入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积极推广;对那些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好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以批评帮助,使其引起重视,自觉引导群众开展好节日文化活动。 “拗九节”要逐步实现社会化运作,按“谁主办,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力量介入。同时走出市区,在周边农村广泛开展活动,传统节日与农业文明的天然联系使得“拗九节”在农村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完全可以逐步开发。

(三)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节日活动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对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传统进行理性思考,通过认真反思,批判地继承吸收。在节庆活动期间或节庆活动后,有选择地给学生布置一点主题明确的自由作文,以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校园网或宣传栏开辟传统节日栏目,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建设校园民族文化长廊,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语录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

福州市可以在中小学校推广晋安区鼓山苑小学“中国民俗进校园——元宵、拗九”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如新学期开学伊始,就在校园挂起红灯笼、摆上学生自制的年画、剪纸、对联等富有节日色彩的作品,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另外,在“拗九节”给每位学生布置“学着煮一碗拗九粥给父母品尝”的家庭作业,感动了许多家长。

(四)政府、传媒需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加大引导和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传统节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应重视节日文化建设,把它纳入领导工作议程,安排分管领导,责成有关部门落实,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实施有力指导。把搞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记录;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地进行宣传,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可以考虑将“拗九节”进行商标注册和形象标志设计,并建立“拗九节”官方网站,这样既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又有利于品牌整体开发。福州市的传媒可以开辟福州传统文化专栏或主题节目,向公众介绍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①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68~72 ②杨丽霞.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27~28

③杨国益.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5(3):46

④周润芝.浅谈传统节日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内涵[J].内江科技,200395):48

⑤孟慧英.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6-1-26

⑥赵凯、马婧婧.民族传统节日为何被洋节PK.中国广播网,2006-2-13

⑦张淼淼、刘江.中国年轻人向传统节日“回归”.新华网,2006-2-1

⑧田爱习.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人民网,2006-3-30

对民族传统节日在新时期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可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