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研究(6)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未知    
字号:

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研究

jt美自由贸JL区产业内贸易研究

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相对少见。由于这种新的贸易类型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巴拉萨(Balassa,1966)把它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写为IIT)。后来,小岛清、格鲁伯和劳艾德(Crubel和Lloyd,1975)等学者也对产业内贸易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以格鲁伯和劳艾德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他们于1975年合作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衡量》是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最早专著,开创了探索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先河。

自19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提出并探讨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如互相需求、技术

资本、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等。由于学术界对新旧贸易理论、要素理论以及对相关领域理论的熟练运用,19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首先是迪克西特(ADixit)、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克鲁格曼(PaulKrugman)和赫尔普曼(1lelpman,E.tf.)等人把张伯伦(Chamberlin,E.H.)的垄断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分析中来,提出了新张伯伦产业内贸易模型。他们认为,如果存在规模收益递增、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则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问就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兰卡斯特(KLancaster)则对上述模型加以发展,提出了新侯泰宁模式。布兰德一克鲁格曼模型则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即使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而福尔威(REFalvey)较早地对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主要从产品质量和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福福尔威一凯克斯基的模型(F—K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莎科特(AShaked)和萨顿(JSutton)的模型(S-S模型)构造了一个框架,研究由于研发支出不同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异对市场的影响。

总的说来,西方学者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一是以克鲁格

曼为代表的“规模经济派”。其核心论点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二是以布兰德为代表的“相互倾销派”。其核心论点是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之间的相互倾销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三是“新古典贸易经济学派”。其核心论点是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决定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学者在199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过系统

的研究。与国外学者的深入研究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许多西方国家。近十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加强,对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并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政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强永昌的《产业内贸

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研究(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