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未知    
字号: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永丰中学 吴佳桃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 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 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 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 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 墓碑记》)

2.何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 ”“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 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哪里, 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 龙说赵太后》) ③作定语。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 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 么办”“为什么”。 A.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 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 事》) B.荣禄遇足下

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传》 ) ③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A.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 孟子》)

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A.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 说》)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 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 说》)

③表示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 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 山记》) (2)代词。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A.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3)复音虚词。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②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 飞》)

5.其qí (1)代词。 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②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她、它)的,他(她、它)们 的。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③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连词。 ①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②表选择关系。还是,抑或,是……还是…… A.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等。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 秦师》)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B.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涉江》)

6.且qiě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B.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②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 壁之战》)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 ③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A.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 B.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 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ruò

(1)连词 ①表另提一事。至,至于。 若民,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 事》) ②表假设。如果,假如,假设。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 退秦师》) (2)代词 ①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死地。(《孟子· 梁惠王上》) (3)表示揣测。如同,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 事》) (4)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 开头,表示转换。再说,至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排空。(《岳阳 楼记》)

8.所suǒ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 ……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 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的(方法、人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 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