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非常接近,笔画粗壮圆转,大小比较匀称。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目的是表明鼎名,记载约契,赏赐情况和当时的刑法。
2.古书中的记载
金文的研究比甲骨文研究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发现了先秦铜器铭文。《孟子》中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相传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宝。周亡,沉于泗水。汉武帝时已被发现,有人进献汾阳发掘的一尊鼎,武帝遂将年号定为元。《汉书》载“是时,美阳得鼎,献之。····此鼎····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易见于宗庙。”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3.刻有金文一些著名的鼎,最具代表的是晚清的四大国宝。
大盂鼎;散氏盘(矢人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大盂鼎中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
一、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文、武二王盛德,表示康王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要以祖父南公为榜样。
二、康王命盂助其统治人民,给盂赏赐,并叮嘱盂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三、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散氏盘(矢人盘)收藏铭文19行,357字。记载土地契约。毛公鼎有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铭文。古云: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虢季子白盘底部有铭文110字,记述虢季子白在对玁狁的战争中斩敌首五百,俘敌五十人的业绩,以及周王以车马、弓矢和斧钺赏虢季子白的史事。虢季子白命人铸造此盘,作为纪念。
三.篆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实际上已发展为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字的种类比较散乱,经过长期演变,各国的文字均有差异,虽然同是大篆,但同一个字各国有各国的写法,经常是同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这样很不便于人们的交流。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推出一套全国通用文字,就是小篆了,小篆又名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因为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又名玉筋篆。小篆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小篆比金文和大篆线条更加柔美,结构更加规整.所以小篆作为一种官方通用文字,应用于正式场合像是碑文,印章,公文等都要求用小篆书写。
2.著名的篇章
秦代三篇: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四言韵语,用小篆书写。
汉初《仓颉篇》:将三篇合并,断60字为一章,共55章
东汉三卷:《仓颉篇》(上卷),西汉扬雄《训纂篇》(中卷),东汉贾鲂《滂喜篇》(下卷)
晋代合为《三仓》
四.隶书
汉许慎<说文解字 叙>中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字体.它把篆书结构由繁变简,由长方变扁方,将圆曲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