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有例文很不错!
这是一篇被认为今年浙江卷写得最令人感动的满分作文。
眼前夜色浓稠,“我”开亮了灯,引出了一段回忆,过去,母亲一直为我开灯;“我”想,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角色转换之间,作者懂得了人间大爱,懂得了反哺的道理,扣住了题意。作者以倒叙的笔法切入,以开关为主线,将眼前、过去、未来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思维转动自如,行文如行动流水,文章的结构很别致。
文章还运用了一些感人的细节。“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表明母亲一直给我光亮,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路;“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表明母亲历经沧桑,但她为了女儿,是幸福的,这种语言,比“一道深深的皱纹”之类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写作上,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这里的灯既是眼前的实体,又象征着母爱的温暖,照亮了我的前路,它“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这使得文章显得委婉而含蓄,别有韵味。在今年三十万份卷子中,显得非同一般。
例文二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资格老”这个词大概可以算作为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的一个缩影吧!中国自古有以长者为尊、年轻人为卑的文化传统,但那是在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的古代或近代,对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已不算得是真理了。
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从长辈们的生活图景中截取一些片断不难发现,年龄已不再代表“资格”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坐在饭桌前,爸爸妈妈与舅舅、小姨这些中年人显然是主角。他们有更多的在外打工、上班的经历,有更多的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大众传媒的机会,因而也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或称“文化”。攀谈间,外公、外婆、爷爷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多少显得有些被动。他们更多地从儿女那里获得时代信息,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少在菜里放些盐。
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表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传媒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了。
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
在中国古代,哪怕是近现代经济事业与社会事业发展都比较缓慢,从整体来看,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并没有出现过飞速发展,因而摆在年轻人与老一辈面前的文化资源总量几乎差不多,这就像一老一少都携着一百粒种子去田间播撒,尽管年轻人身强力壮且充满激情,但由于大家都只有一百粒种子,因而成果顶多相等。而老一辈却可以凭借以年龄积累起来的信息始终在这场老少之战中占据优势,维护父辈对子辈施教的文化主流。
但在当代,则时过境迁矣!社会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年轻人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比父辈多得多。因而有眼界去“看世界”,也有途径去看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左右开弓”,应对自如,而对父辈,则是“目不暇接”,当然也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了,正因这一日日的累积,使角色转换变得逼于形势了。
这一转换当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有一点,始终令我深深忧愁,那就是父辈,尤其是“老一辈”的父辈,他们在文化信息掌握上的被动地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由于父辈在文化上失去了对子辈的优势,他们也就不再有了这方面的吸引力,对于仍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年或中老年人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多少还能在物质上完全独立。但对于我爷爷一样已失去经济能力的老人,其文化上地位不可避免的衰落,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成为致命创伤。他们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这正在或已经考验了子辈以及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