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主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惟一确定一个元组。 (6)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第3章 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1 数据库系统设计概述
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两方面。数据库设计是设计数据库结构特性,为特定应用环境构造出最优的数据模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是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结构特性,建立能满足各种用户对数据库应用需求的功能模型。 2 数据库系统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并分析用户对系统的需要和要求,弄清系统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功能。
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和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计算机和DBMS的概念模型。
3.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其性能进行优化。
4. 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 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操作语言和宿主语言,根据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系统试运行。
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不断地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评价、调整和修改。 3 概念模型(E-R模型)向逻辑模型(关系模型)的转换(重点) 1 实体集的转换规则
概念模型中的一个实体集转换为关系模型中的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关系的结构是关系模式。 2. 实体集间联系的转换规则 (1) 1:1联系的转换方法
1) 将1:1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且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
2) 将1:1联系与某一端实体集所对应的关系合并,则需要在被合并关系中增加属性,其新增的属性为联系本身的属性和与联系相关的另一个实体集的码。 (2) 1:n联系的转换方法
一种方法是将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其关系的属性由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组成,而该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集的码; 另一种方法是在n端实体集中增加新属性,新属性由联系对应的1端实体集的码和联系自身的属性构成,新增属性后原关系的码不变。 (3) m:n联系的转换方法
在向关系模型转换时,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转换方法为: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新关系的码为两个相连实体码的组合(该码为多属性构成的组合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