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
《秦王扫六合》说课
各位领导、同事、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1、设计意图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4、教学目标分析5、重点、难点分析6、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分析7、教学流程设计8、教学设想。
一、说课标要求
新课标规定: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并从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还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因此我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思考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历史就感觉不遥远了,身临其境,我通过动画和图片让学生仿佛回到秦朝,让学生神入历史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设计问题并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运用知识信息,从而也有效的记忆了所学知识。教学流程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要求。本课的情感教育素材丰富,在教学中容易自然地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明确提出:学生要“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介绍了秦王嬴政其人及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创建的封建专主义央集权制度。
第二目:巩固统一的措施。介绍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目: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介绍了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和秦朝的疆域。
战国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随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创建或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学习历史的方法无从谈起。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音像、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取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评说“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五、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图片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展示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六、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是引导探究问题教学法。
(2)教学用具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展示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图片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 此处隐藏:255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