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人民虽然常常的自命为爱“中 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破不免于 过激的。譬如对敌人罢,有时是压服不够, 还有“除恶务尽”杀掉不够,还有“食肉寝 皮”。但有时候,却又谦虚到“侵略者要进 来,让他们进来。也许他们会杀了十万中国 人。不要紧,中国人有的是,我们再有人上 去”。——《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 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鲁迅
一群无业游民寻衅闹 事,殴打居民。一名受害 者已经奄奄一息,很多人 看着,却没有人制止,甚 至没有人报警。 随后赶来的一名警察 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 就眼睁睁地看着,如果受 害人出事了你们心安吗? 如果受害人是你们的亲人 呢?只顾自己的利益,真 是够‘中庸’的。”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
中庸
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 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 -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 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知人论世子思,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 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 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 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 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 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 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知人论世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 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 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 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文本研读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参考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 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 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 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 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 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 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
更 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
参考译文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 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 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 繁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参考译文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 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 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 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 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 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
知味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大家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 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昧的人 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 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 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 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思
考
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思
考
1. 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 如其分即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