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湘潭历史人物
我笔下的湘潭历史人物
———在湘潭市文联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专题演讲
唐浩明
很早以前,我就听人这么说过,湖南人物以近代为盛,近代湖南人物又以二湘为盛。二湘就是湘乡、湘潭。如果以韶山为圆心,以一百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湖南近代人物的百分之八九十便囊括进来了。没有想到,这句话,我后来用自己的小说又来给它作了一次验证。所谓的几十本唐浩明小说,全是欺世盗名之作。我只写了三部历史长篇小说,其中两部以湖南人为主体,还有一部是写湖北人张之洞。以湖南人为主体的,《曾国藩》、《杨度》,一部为湘乡人立传,一部为湘潭人立传。说实在话,我既不是湘乡人,也不是湘潭人,我主观上并不存在为湘乡人、湘潭人立传的想法。我只是想去寻找近代湖南的代表人物,便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湘乡人、湘潭人的圈子。现在湘乡与湘潭同属于一个湘潭市,这样说来,我曾经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写湘潭人。所以,当赵志超先生亲自找我,要我来给湘潭的文学朋友谈谈我笔下的湘潭历史人物这个话题,尽管我不擅长说话,同时杂事较多,但还是同意了。我一定要来,因为面对着这个讲题,我实在是不能推辞。在我的心灵中,与湘潭人有着太多的相关之处。我受惠于湘潭,要感谢湘潭这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这个题目我从来没有讲过。我讲得多一点的,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湖湘文化,而且这也不过是拿不同角度切入。至于讲湘潭人,我没讲过。不过,我和湘潭人心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没有,也不会走进这个圈子。
有一个现实是,湘乡是1952年分成两个县的,因为行政的区划有所改变,一部分为湘乡,一部分成了双峰县,还有一部分去了娄底,曾国藩一家所居住的荷塘被划到双峰县去了,但千百年来的历史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不会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地域文化的血脉不会因为名字的改变而改变。把如今的双峰列入到湘潭文化中来考查是合适的,也是应该的。这是因为,古代的交通是以水路为主,无论是北面的湘乡涟水,还是南面的双峰涓水,都在湘潭这个地方流入湘江,湘潭因此而成为湘江的一个大码头。湘潭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城市,是湘江的一个大码头?为什么成为这个大码头?因为涟水、涓水都在这里流入湘江。这个大码头也便年深日久地影响着涟水流域、涓水流域的文化。因此将这一带的文化,以湘潭来冠名是合适的,可以冠名湘潭文化。
若这样算来,我的作品《曾国藩》、《杨度》中的人物,没有去数,其中至少有三、四十个属于湘潭文化区域中的历史人物。我分了一下类,我笔下的湘潭人物,大致可分四类:一种是正才,一种是霸才,一种是逸才,一种是异才。
先谈正才类型。所谓正才,就是按照主流文化,也就是符合儒家文化提出的一些规范的人才。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有两句有名的话:“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很不恭,套用这两句话来讲,指导正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孟程朱的学说,领导他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朝廷中的决策集团。这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自然是曾国藩,但这是一个太大的
我笔下的湘潭历史人物
问题,要拿出来单独来专门谈,所以这次不谈他。谈另外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罗泽南,一个是刘蓉,他们都是曾国藩的朋友。
罗泽南,又叫罗罗山,比曾国藩大四岁,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的家庭是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他自己就说过“家业零落、四壁萧然”。童年、少年是在饥饿中读书求学长大的。二十岁毕业于涟滨书院,之后便以塾师为业,教小孩子读书,以授徒为生,是一个清贫的塾师。他的塾师生涯一直延续到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湖南之前。那一年,他已四十六岁,在今天看来,也不是青年了,是中年了,迈入老境。他三十三岁时考中了秀才。曾国藩是二十三岁中秀才,蔡锷是十三岁中秀才。他中秀才后职业还是教书。罗泽南教书有名,故而在四十四岁那年他被湖南推举为孝廉方正。方正是汉代的功名,省里面产生的人才、举人,后来,孝廉就成为了明代举人的代名词,开科取士。
前天,台湾来了一个人,他做博士论文提到了曾国藩。他问我,满汉民族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讲满族人公开信仰的主义是孔孟程朱的一套,把汉人笼络过去了,到曾国藩时,已经没有很深的满汉差距了。文化是根本的,头发、服饰不过是外在的东西。满族在文化上、灵魂上把汉族的知识分子收买了过去,这时已经不是那种誓不两立的民族对立。民族对立,世界上闹得最厉害的都是宗教信仰。 清朝也开少年科,或者叫制科、特科。凡帝王登基,地方要推举贤才,参与朝廷考试,及格了,授予知县职务,有点像举人,与朝廷大举相似。罗泽南四十四岁逢上咸丰登基,被推举为少年方正,等同于举人。
罗泽南最使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他有通常人所不具备的忍受艰难困苦的毅力。他在十九岁至二十九岁这十年之间,遭受过祖父、父母、兄弟姊妹、三个儿子等十一位亲人的去世,承受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又加上贫困,经常处于无米下炊的状态。就是在 …… 此处隐藏:1401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