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口腔组织学及口腔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属于主干课程,是口腔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运用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和部分口腔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详细了解正常口腔组织的结构、颌面部及牙齿的发育过程以及各种口腔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独立识别口腔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从而为学生具备防治口腔疾病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将来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门课程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及口腔病理学三方面内容。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教学要求】
了解: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生。
掌握:颌面部的发生过程;面部各突起生长、分化、联合过程及时间;舌、腭开始发育的时间、组织来源,融合及联合过程;颌面部各种畸形的位置及发生学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颌面部的发生过程。 【教学内容】
1. 腮弓及咽囊的发生及演变。
2.面部各突起生长、分化、联合过程,面部各组织来源。 3.腭的发生过程。
4.舌的发生过程,甲状舌管的形成及意义。
5.面部、舌、颌、腭发育畸形的部位及发生背景。 【实验一】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二章 牙的发育
【教学要求】
理解:牙齿硬组织形成过程及其与机体内在环境及外界因素的关系;牙齿萌出顺序和时间。
掌握:牙齿发育的过程;成牙上皮组织的演化(牙板,成釉器,上皮根鞘)。
【教学重点与难点】
牙齿发育的过程。 【教学内容】
1.牙板的发生:(附前庭板的发生及前庭沟的形成)。 2.牙胚的发生:成釉器(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牙乳头、牙囊。 3.硬组织形成:釉质、牙本质形成,牙齿发育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4.牙根的发生:上皮根鞘的形成,根形成多根牙的发生,牙骨质的形成。 5.牙髓及牙周组织的发生。 6.牙齿萌出及萌出后发育。 7.乳恒牙交替过程。 【实验二】
牙的发育
第三章 牙体组织
【教学要求】
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理解: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牙髓组织的细胞成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釉质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及代谢。
掌握:牙体的基本结构,四种组织的分布;釉质的组织学组成,有机物集中之处的形态特点;牙本质的组织结构,牙本质的增龄及反应性改变,具备识别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牙釉质、牙本质的组织学特点。 【教学内容】
1.牙体基本组织学结构和四种组织分布。
2.釉质的表面结构:釉面横纹、釉质窝沟形态。 3.釉质组织学结构:釉柱的光镜及电镜结构。 4.釉质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及代谢特点。
5.釉质中有机物集中之处的特殊形态:釉板、釉丛、釉梭、釉质生长线、新生线、釉牙本质界。
6.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7.牙本质的组织结构: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起、细胞间质、罩牙本质、托姆斯粒层、小管周牙本质、小管间牙本质、小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突周间隙、限制板。
8.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继发牙本质、透明牙本质。 9.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10.牙髓的组织学结构。
11.牙骨质的组织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实验三】
牙体组织
第四章 牙周组织
【教学要求】
了解:牙龈表面结构、组织学特点、固有层纤维的分组;牙龈结合上皮与牙体附着方式、
结合上皮的光镜及超微结构特点: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及神经分布。
理解:牙周间隙中细胞分布情况及生理、病理学意义;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掌握:牙周组织的分布和功能;牙周主纤维束的分组名称、走行方向及功能,具备识别牙周膜各组纤维束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牙周主纤维束的分组名称、走行方向及功能。 【教学内容】
一、牙龈
1. 表面结构:游离龈、附着龈、牙间乳头、龈谷。
2.组织学结构:牙龈上皮与牙槽上皮比较,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的特点,结合上皮与牙体附着方式。
3.牙龈与牙体附着关系,结合上皮与牙体附着的增龄性改变。 4.固有层纤维束的分组及起止点。 二、牙周膜
1. 牙周膜主纤维束: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组、根间组的起止点及其作用。2.Oxytalan纤维。
3.间隙组织: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牙周上皮剩余,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临床意义,牙骨质小体、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牙周膜功能:支持功能、感觉功能、营养功能、形成功能。 5.牙周膜的厚度及增龄性改变。 三、牙槽骨
1. 牙槽骨解剖,固有牙槽骨(筛状板、硬骨板)齿槽间隔、根间骨隔。 2.牙槽骨结构:骨密质、骨松质、层板骨及束状骨。 3.牙槽骨的形成与吸收。
4.牙槽骨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临床关系。 【实验四】
牙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