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群落演替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大纲,4D)( )
3.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6C)( )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大纲,4D)( ) 5.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011海南,24C)( )
6.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全国Ⅱ,3B)( ) 8.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 )
9.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 ,11BD)( ) 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Ⅱ,5D)( )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判断技巧
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解答食物网类题目的通法
(1)据图找出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把给出的食物网拉直、理顺,且尽可能不要出现交叉。
(2)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3)根据题中的各个选项依次进行相关判断。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1.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参考图示:
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
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碳循环的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
①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②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中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
(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图2
考点三 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2.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