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等: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方式与组织实施
注重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自然就能将其用在教学中。但实际上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这种培训模式的效果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当前,研究者更多强调“整合模式”,强调将技术与整体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而不是技术本身(Colhs,1994;Taylor&Stuhi—mann,1995;陈琦,1997)。McDougall和Squires(1997)提出了一个教师培训内容的基本框架,包括5个主要方面:①关于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技能;②将技术整合于现有课程;③信息通讯技术(ICT)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④教师角色的转变;⑤有关的教育基本理论。另外,研究者也越来越强调针对与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培训。
当前,英美等国家制定了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标准,以规范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指导对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评估。我们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中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从五个维度规定了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水平:①一般ICT素养:正确理解有关ICT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ICT操作技能;对ICT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关于ICT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②ICT用于教学:明确ICT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将ICT整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能将ICT有效地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用在不同教学模式中。③ICT与教学评价:能对ICT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活动;能够对自己利用ICT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流、合作;能利用技术资源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能示系列具体指标(张建伟等,待发表)。
Improvement):校本
4
万
方数据培训的整体思路
原来的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以培训机构为基地的培训模式,教师集中到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等机构接受培训,获得有关的证书。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包括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教材的选编、培训者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考核方式的选择等,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班级授课为主。这种培训模式着重于公共知识的传授,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这种培训的规划与管理基本完全由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及其所属学校很少参与。在效果上,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表现(绩效)上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近年来,校本培训模式得到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培训形式(李玉斌,2002)。校本培训关注学校的实际需要,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基地,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转化为“教育生产力”,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校本培训所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换,它不只是把培训地点由校外的培训机构转移到了校内,而是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培训思路和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绩效改进技术可以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在职业培训领域中,研究者发现,狭义上的培训活动本身往往并不能有效地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因此,在培训中必须贯穿以结果为定向的思路,从而保证培训投入的高回报。绩效技术(Human
Per-
formance
Technology,HPT)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绩
效改进的策略方法,它是指用来解决人的绩效问题或实现绩效改进(performanceimprovement)的各种过程和工具(Rosenberg,1998)。绩效技术有两个基本特点:①以工作为基础(job—based):把各种培训
看作是促使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
手段。②以受训者(学习者)为中心:使受训者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并尽量密切联系他们的实际经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技术有机地整合了五个基本环节: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措施选择设计、干预措施实施与调整和评价(见图1)。绩效技术作为革新职业培训的重要策略得到了研究者的
合理的评价;能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完成测验评价反思。④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与同事、学生家长和更广范围内的社区进行交终身学习。⑤有关的人文、道德和法律问题:了解范、传授与技术使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技术资源;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以上每个维度下都包括一2培训方式
2.1绩效改进(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