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1 No14 2006年4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Apr12006
思乡的李白3
———从李白的怀乡诗看诗人的自我形象演变
谢复梅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以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青少年时期,豪气冲天,,;中青年时期,一挫再挫,壮志不改,;接近暮年,迷惘彷徨,欲罢不能,;,获赦,处境悲苦凄凉,易于感伤,渴望回归故乡。
关键词:;I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6)04-0030-06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天才诗人李白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飘逸不群、轻财任侠、狂放不羁……他潇洒地畅游大江南北,几乎览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洒脱的一个人,故乡在他心中究竟有怎样的位置?表面的洒脱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沉痛与悲哀?好像人们并不是很清楚。通过阅读李白的文集,特别是阅读他的怀乡诗篇,笔者发现,诗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形象,他对故乡的感情变化是十分明显的。本文正是要通过介绍李白有关怀乡的诗篇,揭示出这一动态过程,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李白和全面研究李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多种说法,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是在蜀中(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长大的,蜀中是哺育他成长的地方。他在蜀中
3
读书写作,学习剑术,隐居岷山,游览了蜀中的许多名胜古迹,度过了非常美好的童年和少年,终身漂泊的他把蜀中看作故乡理所当然。
一、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人李白小时就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
①
刻苦学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上安州裴长史书》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
)的他非常羡慕司马相如因杨得游庐山序》
意荐《子虚赋》为汉武帝激赏做了大官的经历,“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与韩
),再也缚不住他那一颗向往外面荆州书》
更广阔天空的心。也因为当时国家正处在“开元盛世”,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所以,李白从小就胸怀大志。经过多年的学习准备,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已经确立,
收稿日期:2006-01-01
作者简介:谢复梅(1976—),女,河南信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3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他是一定要到外面去闯荡一番的。
长大后的李白,一切准备就绪,“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踏上了他人生的另一旅程。离别故乡时诗
②
人并无伤感,他的《别匡山》诗云: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1](P1)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此诗前六句都在写匡山(诗人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美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的喜爱。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诗人不是不留恋可爱的匡山(乡),铺衬,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
[1](P3)
整个诗篇也因此不同凡响。”
正是由于心怀四方之志,这次远行他没有半点哀愁:“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
)峨眉山的“州。”(《峨眉山月歌》半轮秋”
月寄托着诗人对哺育他成长的故乡的依恋,但“向三峡”、“下渝州”更使他欢欣鼓舞。他有的是对未来更多的渴望:“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
)舟过荆门,巴蜀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三峡遮天闭日的夹岸高山已成过去,眼前顿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这有别于故乡风光的豁然开朗之景,无疑更激发了他想到辽阔的天地里去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想着很快就要看到楚国的云梦泽,那可是司马相如大夸特夸的地方,诗人自然兴奋不已。但真要离去了,诗人又一时难舍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送他行至万里的多情故乡水寄托着诗人的离情别绪。
这些诗虽然是诗人首次远离故乡所写,但并没有给人愁苦的感觉,因为诗人的心
情是明快的。试想一下当时的情境,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学习准备,如今即将开始人生途中的真正探索,诗人那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使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值青春年少的诗人不再满足于故乡狭小的天地,他身佩宝剑,怀着满腹经纶,热切向往着到广阔世界中去驰骋。因此,诗人出蜀时是很乐观的,他对美好人生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尽管他也留恋故乡,但这和他那急于到广阔天空去拼一拼搏一搏的心情比起来,。这,,感觉一切都:游遍祖国的,,闯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蜀之初,由于天真的李白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
[2]
天”(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
),同时也由于涉世未深,对社墓碑并序》
会缺乏深入的认识,以为功名事业唾手可得,事实却远远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满腔热情很快就被现实浇上一盆冷水。他曾到过扬州,在那里生了一场大病,生性乐观豪爽的他不免感慨万千:“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月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淮南卧病怀寄蜀中赵征君
)诗人只感觉自己空有豪情壮志,英雄蕤》
无用武之地,很自然地想起了远在天外的家乡:“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同上)
尽管遭遇挫折,他一点儿也不灰心。虽说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
),他仍在为自己的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政治出路积极行动。由于他的“轻财好施”,从家里带出的一大笔钱财很快花完了,生活窘困潦倒,“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
)更让诗人难过的是,他没兄襄阳少府皓》
3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有交结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朋友,因此他常“……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
)一入长北游失路。”(《上安州李长史书》
安失败后,他豪情壮志不改,对未来依然乐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虽然豪放依旧,积极进取的诗人渐渐地还是有了哀愁和感伤。他曾到洛阳,想到政治前途仍十分渺茫,偶尔不经意的笛声也能引起诗人的乡思愁绪,久经传唱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他这种心绪的真实反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杨柳》,四处奔波,,他正需要安慰呢。这不期而遇的《折杨柳》曲,使诗人的苦闷有了寄托。失意的时候,故乡倒是一剂很好的治疗心灵创伤的药方。后来又到太原,面对着众芳摇落、霜威早出的塞上秋色,诗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悲秋心理,淡淡的乡愁像汾水一样绵绵不绝:“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然而,诗人并不失望,为了太原早秋》
能够一展抱负,他把对故乡的思念埋在心底,继续驱马前去寻觅自己的理想:“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
)自悲。”(《白田马上闻莺》由上可知,诗人漫游过很多地方,没
有遇到一个知音,长时间体验着内心的孤独。不知不觉,他已由青年走到中年,放飞的理想一直无法实现,心中常苦闷失落,故乡在他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概念。他虽然还像以往那样豪兴不减,心情肯定是复杂多了,往日的昂扬亢奋添上了不少悲愤和哀伤,把故乡作为心灵的港湾理所当然。然而,诗人生性豪放,虽经受了不少挫折,遭遇到不少白眼,他并没有丧失希望,仍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思念故乡,但这只是一种淡淡的乡愁,是人人离开故乡遭遇挫
折时都会有的感情,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即流浪者)
[3](P151)
才有意义。”他对故乡的感情随着他的不幸遭遇在不断深化。
三、欲去不得去
终于有一天,他的努力有了结果,皇帝愿意召见他了。诗人是多么高兴啊,不过这仅是昙花一现,李白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
),“》礼貌
地。
,他开始了再一次的漫游生涯。没有固定的住处,离开家乡已很多年,虽然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表面生活得十分洒脱,但并没有谁真正理解他,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和悲伤时有流露。沿途清猿、猩猩的啼叫,惹得诗人强烈地思念故乡:“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
);“乡”(《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蛾溪》向)想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
到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像他一样为了功名事业漂泊在外,不能轻易回去,诗人内心十分凄凉:“怀归路绵邈,览古情凄凉。”()他常常望着故乡《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方向肝肠寸断:“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
)这时的诗人看。”(《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确实有回归故乡的想法了。
然而,诗人的思想又是十分复杂矛盾的,虽极度失望又希望东山再起,他的
③
《〈秋浦歌〉其二》诗云: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此诗前四句共写了诗人所在地的三处美丽景点:秋浦、黄山、清溪。看到这美丽的地方诗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当然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极大的痛苦忧愁。猿猴夜里哀叫
3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诗人曾经是那么的雄心万丈,现在却把自己比喻成“寒灰”,可见其沉痛悲凉之感多么深切!来到洞庭湖畔,他想起自己当前的遭遇和屈原当年放逐江南行吟泽畔的情景那么相似,不知道能否活着回去,心情更为沉痛悲凉。诗人不再去想什么政治前途了,流放夜郎的悲苦遭遇已让他泪尽心摧!最落魄的时候,只有家乡这一温馨港湾才能抚平诗人心底的忧伤,可这一奢望何时才能实现?
然而李白在遇大赦获得自由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没有再回他的家乡蜀中。“李
[6](P5625)
(姚合《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送李
)也许是原因之一余及第还蜀》
乡,在此之前,,,诗人无一官半职不说,又是带罪之身,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回去!他只能终身漂泊在外了!然而,落叶归根,暮年的诗人无时无刻不想念故乡:
“思归阻丧乱,去国伤怀抱。”()《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
“登九嶷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
()不知去吴之几千!”《悲清秋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
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
()④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
(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春滞
)沅湘有怀山中》
……
由上可知,晚年的诗人遇到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如“鸣蝉”、“促织”、“子规鸟”、“向日葵”、“杜鹃花”、“朔风”、“烟草”等等,无不同他的身世际遇联系起来,经常对着山、川、江、河、湖慨叹,伤感悲凉到了极点。想当初诗人是怎样的踌躇满志,豪气冲天,他是那么地急于离开故乡想到外面的世界遨游。两次漫游期间,他虽对故乡非常想念,但没有想到要回去,或者想回去却很犹豫,因为他觉得一切尚有希望。可晚年的诗人,意气风发的精神所剩无几,对一切近乎绝望,虽然偶尔也想去杀敌报国,但已是力不从心,颓废的思想时有流露,他再也不想在外漂泊,“守故园”、“何时归”、“几时回”表达的都是回归的思想,,、“扪襟还自”、“古,!”等却又表达了诗凉的心情。年轻时不知珍惜的东西,晚年想拥有却不可得了。这种矛盾表明了“人生的悲剧性二律背反:任何选择都是片面的,有缺陷的,都要牺牲掉另一种选择,另一种价值,
[3](P150)
只要有选择,就不能有完美。”诗人真是为他的选择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李白一生写下的大量思乡诗篇看来,诗人的自我形象演变轨迹是十分清晰的:青少年时期心怀远大理想,一心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豪气冲天,无所畏惧;长大后带着一身豪气离开故乡,虽接连连遭遇挫折,但豪情壮志不改,对前途依然自信执著;接近暮年,对于曾十分向往的前途产生怀疑,欲罢不能;晚年时期,境遇悲苦凄凉,易于感伤,渴望回归。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也相应地由淡变浓,由浅入深:出蜀时对美好人生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后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清高和脱俗的个性使得几乎无人理解他,内心的孤独感让诗人觉得故乡越来越重要,由开始浅层次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到后来深层次的“空悲”,多次的“断肠”、“肠断”、“肠一断”、“雨泪”、“含悲”、“泣下”,甚至“泪空尽”,我们足以看出诗人李白对故乡那种至真至纯、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只有当一个人在实
34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境,陷入了心理的失衡,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
[3](P151)
柱。”这确实是李白晚年处境和思想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安旗,薛天纬,阎琦1李诗咀华[M]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赏析丛书[M]1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1
[2]朱金城,瞿蜕园1附录二[A]1李白集校注[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3]陶东风,徐丽萍1死亡 隐逸 思乡———[M1:版社,1993[4]朱,1李白集校注(卷二)[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5]詹英1李白诗文系年[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
[6]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六)[Z]1北京:中华书局,19601
注 释:①朱金城,瞿蜕园《李白集校注》卷二十六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凡
本文中引用未另作说明的李白诗文均出于朱金城,瞿蜕园《李白集校注》一书。
②李白二十四岁出蜀时写此诗。“此诗历代李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及《中和大明寺主持记》碑。”见《李白研究》,安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此外,凡本文中引用未另作说明的李白诗文写作年代请参看《李白诗文系年》中的《李白诗文系年篇目索引》一文,詹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尽管,但都认为此组诗是在安史之乱之前作,所以《〈秋浦歌〉其二》也应在安史之乱之前作,此诗很能代表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
④詹英《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写于755年春,安史之乱之前作。安旗等认为“还是赦还后所作为好”,见安旗,薜天纬,阎琦《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82,383页。笔者认为此诗写得极其悲苦凄凉,不像安史之乱之前作,故归在李白赦还之后所作诗行列。
(责任编辑 王碧瑶)
ToseeevolvementofLiBaiπsself-imagethroughhishomesickpoems
XIEFumei
(CollegeofLiberalArts,South-centralNationalityUniversity,Wuhan430074,Hunan)Abstract:TherearedifferentconnotationofLiBaiπspoemsindifferenttimesofhislifewhichevidentlyreflecttohisdifferentself-imageandemotionofhishometown.Longingforthefutureex2celledtotheemotionofhometowninhisyouthowingtohisheroicspiritandimpavidity;Inhismid2dleage,theemotionwasgrowingonthoughfrustratedbyfatebutloftyidealinheart;Nearlyoldage,loss,oscillatedandperplexed,hewaswanderbetweenideaandhomesick;Inhisoldage,Hethirstedforreturninghometownbecauseofdemotion,absolve,sorrowful,drearinessandsentiment.
KeyWords:LiBai;homesickpoem;self-image
3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