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能力
午极初中 宋文成
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章的阅读学习,我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失分情况,就如何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拙见。近几年的中考题主观性试题呈现出材料新、阅读量大、命题构思新颖的特点,而学生学习政治最感头痛、考试最容易失分的就是主观题。学生的失误表现为:阅读材料抓不住有效信息、运用原理找不到切入点、答题没思路、组织答案不规范等。针对以上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提高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能力。
一:突破审题关,抓住有效信息
从中考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情况看,考生普遍存在审题能力差、理解不到位、抓不住有效信息,以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由此看来,突破审题关对准确解答主观题相当重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典型材料或事例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分析具体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政治主观题虽然灵活性强,但总有其思维的确定性。教师要通过解剖典型例题和辅导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非选择题审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审设问。在审设问中要注意这么四点:
第一,审范围,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划定答题范围,明确答题的理论依据,把握答题的切入点审范围。对题目的背景材料和设问略读一遍,弄清回答该问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看其属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常识。第二,审设问还要注意审主客体,主体、客体不同,答案则迥然不同。第三,审指向。弄清题目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第四,审分值。一般来说,分值与答案要点成正比,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
(二)审材料,把握主旨。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找准结合点。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三)列提纲,明确答案要点。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在头脑中形成答案的雏形,用简短的语言列出提纲。
二:突破论据关,找到材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入点(或结合点)
无论主观题形式如何新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课本知识。我们就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将题中的“信息点”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确定其是考查课本哪一部分知识点,把材料还原到相关知识中,去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立论据,把握住设问方向,明确答题范围,达到用基础知识来解释试题。从而突破论据关,找到材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入点。
在审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知识范围、主客体、设问指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材料和设问,构建材料、设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解读出来的信息,在自己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相应的指示,组织出答案。
三:突破答题关,组织答案要规范
我们学习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运用有关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政治考察的都是对材料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的设计虽然在教材之外,但是答案的语言却在教材之中。这就要求考生要牢记教材基本知识,准确使用教材语言,同时要知道题目答案,源于教材,但不是照搬教材,它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融会贯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则,也是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政治主观题答案的组织就是理论(教材语言)结合实际(材料语言)。有些主观题的答案就隐含在材料之中,要求考生用材料中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所以考生善于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选择使用材料语言来回答问题。
政治课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时代感强,中考主观题往往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时政热点材料作为背景材料来命题。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还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动态,在组织答案时巧妙融入时政语言,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组织答案要规范,要做到 “四忌四要”。忌拖沓冗长,要言简意赅;忌盲目抄书,要紧扣题意,注重完整性和逻辑性;忌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思考;忌蜻蜓点水,要分析透彻。同时, 尽量说行话,就是尽量要用专业术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尽量与党和国家当年工作的重点、热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