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
中。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得暴病去世,年仅四十岁。太祖听说了此事,大为震惊,悲痛不已。他的遗体运到龙江,太祖亲自出面祭奠,命令礼官们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礼官报上建议,照宋太宗哀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办事。太祖颁诏令说: 可以。 常遇春被赐葬在钟山的宽阔平坦之地,赐明器九十件放入墓中。将其灵位放在太庙享祭,并在功臣庙中塑肖像,位次都排在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
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常遇春深沉勇猛又果敢,善于安抚士兵,冲锋陷阵,从未失败过。他虽不熟悉经籍文史,但用兵却常与古代兵法相符。他比大将军徐达长二岁,却多次跟从徐达南征北战,听从管束,恭敬谨慎,当时可称名将的就是徐达、常遇春二人。常遇春自己曾经说,能统帅十万将士,驰骋天下,因此,军中又称他 常十万 。
(《明史·常遇春列传》有删改。)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B.臣义不与共生 义不赂秦 ..
C.长于大将军达二岁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D.以十八骑走大同 故为之文以志 ..
12.D (A、故事:旧事,成例。B、义:坚守道义。C、于:比。D、以,动词,率领/连词,表目的,来)
13.下列各组句子能够分别表现常遇春“勇敢”和“有谋略”的一项是
A.军民肃然,无敢犯 遇春以五翼军设伏
B.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 夜劫之可得志
C.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 臣义不与共生
D.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13.B(A前者是说他执法严明,不是说勇敢。C后者是说他讲忠义D后者是别人对他的称呼)
1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遇春外貌奇特魁伟,最初跟随刘聚为盗贼,但看到刘聚不会成事,就转而跟随明太祖。
B.邵荣和赵继祖密谋想发动兵变,事件败露后,太祖想宽恕邵荣,常遇春义正辞严,坚决反对,使太祖取消了宽恕邵荣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