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差距也十分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推进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欧元的出台就容易带来很多问题。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在关于“欧盟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的问题上就发生过激烈的争论。1992年6月,60位德国经济学家发表了《欧洲货币联盟——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一文,文章认为:欧洲货币联盟(EMU)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条件在于成员国经济趋同,而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应该设立具体条件,设立日期只会使为达到要求而作假,影响后续发展。也就是说,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贸然行事将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13]
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在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属于欧共体内的“南方国家”,它们既没有特殊的地缘优势,也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更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经济发展只能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结构单调。随着它们加入欧元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它们的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欧元区的对外出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被德、法等强国所垄断,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强国带不动弱国,弱国拖延了强国,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不但没能得到体现,反而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使得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乏力。[14]再加之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部分国家的财政收入锐减,债务危机随之爆发。以希腊为例,2010年服务业在其GDP中占比达到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希腊的支柱产业如海运、旅游等也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27.6%,航运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原来的7%下降到1.2%。旅游业收入也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