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4-10-12   来源:未知    
字号:

115

摘要:双音节象声词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其中AA式既可以由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而成,也可由单音拟声语素同音重叠而成。其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拟声音时量的延长。AB式多由两个单音象声词或单音语素结合而成,摹拟的是一个声响事件发生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种声音,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的连续性。此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附加后缀起凑足音节、谐调节拍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色彩的语义强化。

关键词:双音节象声词语义构成语义特征

近代汉语时期,虽然多音节象声词不断产生,但双音象声词继续得到发展。从我们对近代汉语不同时期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AB”式双音象声词在唐宋时期排第二位,占象声词总量的32%;明清时期则上升到第一位,占象声词总量的23.8%。而“AA”式象声词在唐宋时期占据象声词板块的绝对优势,达到196个,是象声词总量的50%;金元时期有所下降,但到明清小说中又有所回升,所占比例为21.2%,仅次于“AB”式象声词。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双音节象声词,主要是AA式和AB式仍然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另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下面我们对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作简要分析。

(一)双音重叠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1.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

(1)呱→呱呱

“呱”象声词,指小儿哭声。《诗 大雅 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呱”同音重叠为“呱呱”,仍是一个象声词。摹拟小儿哭声。例如:“启呱呱而泣。”(《书 益稷》)蔡沈集传:“呱呱,泣声。”两者中心语义相同。重叠后表示声音的时量持续,程度加强。近代汉语中常用,语义有所扩展,可摹拟哀哭声、哀叫声等。

①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西游记》第一本)

②只听得两个女子,心窝内啯的一声,须臾,满腹呱呱的响。(《野叟曝言》第二十二回)

(2)嗷→嗷嗷

“嗷”,哀号声。《说文 口部》:“嗸,众口愁也。”同音重叠为“嗷嗷”,亦作“嗸嗸”,仍为象声词。“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楚辞 九叹 惜贤》)王逸注:“嗷嗷,呼声也。”近代汉语中多指哀鸣声;哀号声。例如:

①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杜甫《朱夜行》)

———————————————

※本文为湖北省社科规划课题《近代汉语象声词研究》(项目编号:208033)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重点课题《象声词生动形式的发展与演变》(项目编号:2010d073

)阶段性成果之一。

116

②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欧阳修《绿竹堂独饮》)

也可指狗叫声。例如:

③客奔孤村,断岸嗷嗷犬吠。(《水浒传》第八回)

“嗷”与“嗷嗷”意义同,语义性质同,区别也在于所持续的时间长短。

(3)飒→飒飒2011 3

“飒”是单音象声词,多摹拟风声。《说文》:“飒,翔风也。”重叠为双音象声词“飒飒”,仍以摹拟风声为多。《广雅》:飒飒,风也。例如:“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

)近代汉语中仍用于摹拟风声。例如:忧。”(屈原《山鬼》

①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杜甫《发刘郎浦》)

②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水浒传》第六十八回)

两者语义性质相同,摹拟风声所持续的时量有别,“飒”摹拟风声所持续的时间短,“飒飒”摹拟风声所持续的时间长。

(4)嘤→嘤嘤

“嘤”,鸟鸣声。例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 小雅 伐木》)郑玄笺:“求其尚在深谷者,其相得则复鸣嘤嘤然。”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嘤嘤”,多摹拟鸟和鸣声。例如:

①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朱淑真《点绛唇》)

也可摹拟细碎的低语、啼哭声。例如:

②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西游记》第二十回)

③沙僧与长老嘤嘤的啼哭。(《西游记》第七十一回)

单音词“嘤”是摹拟鸟鸣之音的象声词,双音词“嘤嘤”摹拟鸟类、动物等的叫声,二者语义性质相同,语义的中心义素相同而区别性义素有别,所持续的时量有别。

(5)啾→啾啾

“啾”,拟众声杂沓。“啾咋嘈啐似华羽兮,绞灼激以转切。”(马融《长笛赋》)李善注引《苍颉篇》:“啾,众声也。”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啾啾”,多摹拟鸟兽虫的鸣叫声。上古即已有其词。唐宋诗词中多了起来。例如:

①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②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蒋捷《贺新郎》)

可摹拟凄切尖细的声音。例如:

③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王翰《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

单音词“啾”是单音象声词,重叠为“啾啾”后,多用来摹拟鸟类、动物等的叫声,二者语义性质相同,语义的中心义素相同而区别性义素有别,所持续的时量有别。

2.单音语素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

(1)薨→薨薨

“薨”,拟声语素,原为名词,古代称诸侯之死为“薨”。《尔雅》:薨,死也。重叠后为象声词,摹拟众虫齐飞声。“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诗 齐风 鸡鸣》)亦用来摹拟其它各种声音,如填土声、雷声、鼓声、水声等。《诗经》中即有此用法,如:“捄之陾陾,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度之薨薨。”(《诗 大雅 绵》)近代汉语中其用法也很广泛。例如:

①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白居易《蚊蟆》)

②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苏轼《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117

(2)逢→逢逢:

“逢”,拟声语素,本义为动词。《说文》:“逢,遇也。”重叠为“逢逢”,象声词,鼓声也。“鼍鼓逢逢,蒙瞍奏公。”(《诗 大雅 灵台》)近代汉语中仍然以摹拟鼓声为主。例如:

①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张籍《塞下曲》)

②逢逢船鼓绿杨津。彼此是行人。(黄机《朝中措》)

(3)登→登登

“登”是拟声语素。本义为动词。《说文》:“登,上车也。”同音重叠为“登登”,象声词。可摹拟捣土之声。如“度之薨薨,筑之登登。”(《诗 大雅 绵》)近代汉语中用得多了起来,可摹拟鼓声、步行声等。例如:

①匈奴天未丧,战鼓长登登。(鲍溶《塞下》)

②登登石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王建《山店》)

(4)支→支支

“支”是拟声语素。原为名词,指去枝的竹子。《说文》:“从手持半竹。”重叠为“支支”,象声词,摹拟细切的声音。

①我每日诵经到晚,肚里常是饿的支支叫哩。(《竹叶舟》一折)

②醉的来似踹不杀的老鼠一般,知他支支的说甚么哩?(《李逵负荆》二折)

后多写作“吱吱”。

③听得吱吱的笑声,薛蝌连忙把灯吹灭了,屏息而卧。(《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下面谈谈双音重叠象声词即“AA”式的语义特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双音重叠象声词的构成可以表示为:A→AA式。现实中一个音节往往含混不清,而用两个音节,延长语流,能使声音的描写更清晰、响亮。

在双音重叠的象声词中,有的是由单音象声词重叠而成的,有的是用拟声语素同音重叠而成。区别在于:单音象声词构成的双音词,其语义与其构成成分的语义大致相同或相似;而由拟声语素同音重叠构成的双音象声词,其语义与其构成语素一般没有关联。双音重叠象声词不仅达到了对声音逼真的摹拟,还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二)双音非重叠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1.附加式

(1)象声词+然(尔)

“A+然”式。其中“A”为单音节象声词。“然”是后缀。这种附加词缀的象声词组构形式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可附加的后缀包括“尔”“然”等。附加后缀的象声词仍然用于摹拟声音。例如:

①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先进》)

②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庄子 养生主》)

③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

118

玉《风赋》)

有些象声词+“然(尔)”构成的新词兼具拟声和状态功能。例如:

④同行者哑然大笑。(《列子 周穆王》)2011 3

至近代汉语早期,即唐宋时期,“象声词+然(尔)”的格式仍广泛存在,以单音节象声词加“然(尔)”构成AB式为常见。例如:

⑤轩然将飞,戛然欲鸣。(白居易《画雕赞》)

⑥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苏轼《石芝》)

又出现了“象声词+如”的格式。例如:

⑦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辛弃疾《汉宫春》)

元代基本见不到附加后缀形式的象声词结构。明清时期“象声词+然”后缀较为常见。例如:

⑧廷尉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明史 周顺昌传》)

⑨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龚自珍《说居庸关》)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此种形式以单音象声词为主体,以“然”为辅。我们知道,象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最讲究韵律和谐,色彩鲜明。而单音节象声词音节单薄,音响色彩单调,不足以描写复杂的声音世界。故而往往会在单音象声词后附加后缀,以构成“标准音步”,既在结构上实现了凑足音节、谐调节拍的作用,也在语义上强化了原有的声音色彩。

(2)拟声成分+的(地)

根据我们的考察,“地”“底”唐宋时期即已开始用在象声词后面,构成状语。至元曲中,“拟声成分+地”格式继续发展,而“拟声成分+的”式已经广泛使用。至明清小说中,象声词与“的”“地”组合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我们能否就此把“地”“的”看成是象声词词缀呢?我们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象声词与“地”“的”的结合也并未达到非常紧密的地步。许多象声词既可以加“地”“的”,也可以不加,其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并不受任何影响。例如:

玉钏儿一面说,一面哧的一声又笑了。(《红楼梦》第三五回)

忽然正西上,哧,飞过一枝镖来,正奔了那十三妹的胸前。(《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只有少数象声词与“地”“的”形成了较为亲密的关系,经常连用,逐渐凝固为词。例如:

1)丕的:亦作“丕地”。象声词。倒地之声。

①那厮不由分说,将我乱打。被我可叉则一拳,丕的打倒在地。(《争报恩》楔子)②我恰纔胸膛上扑地着,他去那砖街上丕的倒。(《忍字记》一折)

2)扑地:象声词。

①史进喝道:“那里去!”赶上,望后心一朴刀,扑地一声响,道人倒在一边。(《水浒传》第六回)

又可作“扑的”、“铺的”。例如:

②忽的呵弓开秋月,扑的呵箭明飞金电,脱的呵马过似飞熊。(《丽春堂》一折)③呼的关上栊门,铺的吹灭残灯。(《调风月》三折)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3)哑地:象声词,开门声。例如:

①朱扉半开哑地响,风过处惟闻兰麝香。(《董西厢》卷四)

亦作“哑的”。例如:

②听哑的门开瞬目觑,见个女孩儿深深地道万福。(《董西厢》卷一)

4)剥地:象声词,爆裂声。例如:

①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汉宫秋》一折)

②灵鹊儿咋咋地头直上噪,昨夜个银台上剥地灯花爆。(《三夺槊》二折)119

5)吃地:状打忽哨声、呼应声、笑声、扯布声等。或作赤的、嗤的、的,无定字,音近义并同。例如:

①红娘觑了吃地笑。(《董西厢》卷五)

②那厮赤的唤了一声,那妮子赤的应了一声,早是这吃敲才胆硬。(《燕青博鱼》三折)

③恰才嗤的失笑,暗的吞声。(

。又如:

①如猫嚼鼠骨矻嚓有声,狗吃残羹啁哳作响。(《野叟曝言》第四十五回)

这类双音节象声词表示的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连成一片,连续不断,不便离析。描摹的往往是声音给人的感受。如:

②应是石城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韩偓《南浦》)

此例中的“咿哑”一词摹拟的是摇橹声,“咿”是将橹摇开的声音,而“哑”则是将橹摇回的声音,二者描摹的是一个连续声音的不同阶段,是一个可分割的整体。分开则其语义会发生变化。

(2)A与B为两个不同的语素。由两个可以拆开来的声音合成。例如:

③怒激鼓铿訇,蹙成山岿硊。(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

120

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2011 3

④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古尊宿语录》卷十四)

例③中的象声词“铿訇”,摹拟浪涛的碰撞轰鸣声。这声音有的接近于“铿”,有的接近于“訇”,这样的词往往可以拆开来用,分别用来表示洪亮的声音。例④中的象声词“啾唧”,用来摹拟虫鸟细碎的叫声。二者可以合成一个词,也可以拆开,各自重叠为“啾啾”和“唧唧”来表示虫鸟的鸣声。

这类象声词摹拟的往往是比较具体的声音。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卢烈红

———————————————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