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2)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展开论述,在深刻地驳斥杜林道德论的同时,逐步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一、道德的起源

自哲学产生以来,便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这两种观点成为哲学领域的最基本矛盾,对道德的起源的争论可以视作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关于道德的起源,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神灵启示

自人类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各种现象往往习惯于寻求超自然的解释。具体到道德上,人类认为其产生是源于神明的启示。如旧约《圣经》把摩西十诫说成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的基本律法;而中国主张“天人感应”的思想,将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伦理秩序以及维护这种关系与秩序的道德规范视为天命所定。

(二)人性论

这里的人性论是指抽象人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道德感和先验的人性。这种观点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避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社会属性,而在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等自然属性方面作出关于道德起源的考察——杜林持有的正是这种观点。在杜林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一种趋恶避善的天然质量,这是一切生物的“共同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并且人的这种本性“可以作为人们的道德要求的前提”;杜林认为,道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而其“单纯的要素”就在于“道德是愿望的派生物”,这实际上就是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感觉和欲望的一种人性说。

(三)社会实践起源

不同于神明启示论和人性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道德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化,由盲目服从到自觉遵守的过程。从道德的历史来看,道德的产生,除了人类社会对它的客观需求外,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理由。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类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