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评价教育成效,便往往从评价课堂教学开始。如何评价一节课上得好与坏?便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看一堂课组织的好坏,不能单从教师入手,如果认为某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台下安静异常,这位老师上的课便是成功的,那便大错特错了。衡量一堂课的效果,不能从这些表象入手,应从教育对象──学生的接收效果看起。学
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组织者。例如,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细细的观察,静静的倾听,适时进入到反响比较热烈的小组,捕捉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当有些学生想把自己的数学才能展示给大家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从教学的“主导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一旁象个普通学生一样认真倾听,适时的向“小老师”提个小问题,起到引起学生注意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取商的近似值”以后,有这样一组题:⑴每套成人装用布2.6米,150米可以做多少套?⑵每个油桶最多装油2.5千克,要装油 36千克,至少要这样的油桶多少个?要求是:得数保留整数,应该怎样取近似值?学生凭着以有的经验,用四舍五入法讲地头头是道,听者也随声附和,一派非常明白的样子。这时我提问道:“做完 57套衣服后,剩下布料还够吗?装满 14同油后,剩下的油怎么办?”学生们顿时从“清醒”变“糊涂”了。此刻,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探究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答案。
2、赋予数学教学真挚的情感色彩
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色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传递给学生交流的信息。例如,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上的“亲和力”。在学习小数计算时,我这样引入课题:我这里有几张超市购物收据,是我给班中买学具的,有谁愿意帮助我算一算帐?学生们立刻积极响应。当我把收据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后,学生发现物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于是他们惊喜的问到:“我们要学习小数计算了? ”我微笑着点点头,和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探讨中。课上进行练习时,我常常这样说:“遇到了一些挺麻烦的问题,谁愿意帮助我?”课堂上提问时,我总以这样的语气对学生说:“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呢?你有好办法吗?”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话语,体现了教育者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很自然地溶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时也使受到教师亲和力感染的学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3、顺从学生的认识,调整教材结构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设法创造师生互动的情境,为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如,我在进行“分数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