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护理学教研室 肖振华
精神病(psychosis)
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 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 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 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一、生物因素
遗传: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精神分裂症、情 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 多动症、焦虑症等 躯体因素:躯体感染、颅内感染、内脏器官 、内分泌、代谢、营养、结缔组织和血液系 统等疾病。 理化因素:颅脑外伤、精神活性物质、有毒 物质等。 其他:年龄、性别等
二、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应激因素 定义:指生活中某些事件引起个体精神紧张 和难以应付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个性因素 定义:指个体在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环境 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分裂样性 格/强迫性格等。
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即内因 和外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共同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并非平分秋色,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不同的致病因素起 的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
目的: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
点和从属关系划分出病类、病种与病型,并列成系统,这样不但可加深对疾病的研究与 认识,也有利于诊断、治疗与护理。
对世界精神病学影响最大且为许多国家所
采用的分类系统有: ◇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 计分类》(ICD-10)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第四版(DSM-Ⅳ)◇中国:《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 准》(CCMD-Ⅲ)(各种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症状间的组合,病程 的演变,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特点来制定。)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Ⅲ)分类: 1、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动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CCMD-Ⅲ中国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定义◇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精神症状的本质
⑴大脑结构的改变所致 ⑵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⑶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⑷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⑸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⑹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⑺目前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的所谓“功能性 精神病”的症状
精神症状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地位
精神症状的特点: ①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合 ②精神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③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在诊断中的地位: 精神症状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其地位远远高于 内科疾病症状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地位。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怎么做?①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那些精神症状; ②了解精神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对社会 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 ③应善于分析各种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那些症状是原发的 ,与病因是否直接有关,是否具有诊断价值;那些症状是继 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④应重视对各种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对精神疾病的误诊和 漏诊; ⑤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 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因素,以利于建立针对性的护理 计划来减轻和消除症状; 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或家属明白不正常的表现是 什么,不正常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这些不正常 表现。
怎样判断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判定方法:
1、纵向比较2、横向比较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 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