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社会学笔记(整理)(13)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社会学

美国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现状令人担忧

在美国9-17岁的少年儿童中间,有1500万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或是行为异常。常见的包括沮丧、焦虑、多动症、饮食紊乱、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等。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稳定的情绪、能正确认识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协调的个性、热爱生活,等等。

晚年生活应调整自己,与社会声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等问题相适应

死亡的社会化通常被限制

不治之症患者对死亡的反应(库布勒罗斯 ):

1、拒绝接受并与他人隔绝

2、愤怒

3、讨价还价

4、沮丧

5、接受

面临失去亲人的反应阶段

震惊、麻木;拒绝接受,盼望死者重生;绝望;适应、试图建立新生活

第七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依德(奥地利)

揭示了人的无意识过程;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自我、本我、社会我交互作用的过程,要促进人格的三部分平衡发展。

他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

(二)埃里克森(美)的观点

心理社会发展论: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主要矛盾或危机,只有本人和环境作用下,合理解决矛盾,才能完善人格。他考虑生物学、文化和社会的共同因素。

人格成长的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 1岁以前

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2-3岁

3、首创性和内疚性 4-5岁

4、勤奋与自卑 6-11岁

5、统一与混乱的角色 12-18岁

6、亲近与孤立 青壮年期

7、创造力与停滞感 壮年期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老年期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让 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理论

从心理的发生发展角度来分析认识过程,并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

个体本身也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指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提高而提高。

(二)柯尔伯格(美)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3个水平和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处于该水平的儿童,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的意见

(1)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好坏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赏与惩罚

社会学笔记(整理)(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