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2)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2、习俗水平
能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1)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行事,注重别人评价
(2)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1)社会制度和良心定向:认为 法律应该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改变
(2)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例如人类正义、人性尊严,人的价值等。
六个阶段依次发展,不可超越
三、库利(美)的“镜中我”理论
自我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
3、基于对别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概念。
简单地说,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他人那里感受到自己和理解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例如,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赞成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会肯定自己的行为。
四、米德(美)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主我”,即当作主体的自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制,感到快乐,感到需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
“客我”,即当做客体的自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主要通过“手势”,孩子不断地模仿父母的动作,这个阶段,客我还没有形成;
嬉戏阶段(play stage)
大约从两岁开始,孩子开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他人(important others),并用他人的角色和地位进行活动,进而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角色借用的直接影响是,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进而把自己从他人中区分开来,这就是客我的出现。 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
三岁以后,儿童的认知活动开始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也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的群体。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关注非家庭群体的角色,关心一般意义上的人们(generalized others)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在与他人的游戏互动中,儿童会考虑许多人在同一时间扮演不同角色时的行为,通过预知其他伙伴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对这些行为的反应。这样做时,他们已将“社会”内化了,客我的形成过程已经完成。
经济学研究社会化
经济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格拉诺维特:低度社会化与过度社会化
贝克尔:偏好的形成与改变
博弈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
社会化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理性人的程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