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地理学习瓶颈
一、目前的状况、存在问题与高考的要求
许多学生认为地理难学也难考,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感,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不当,概括起来主要有:
1.学习方法上的错误——死记硬背
地理学是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科学,理解、论证、推理、综合、运用等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许多人误认为地理属于社会科学,受此影响,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死记硬背,这是许多学生学习地理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不好、考不好也就成为必然。
2.地理思想上的误区——“地”“理”分离
新课标强调“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实际上就是一些重要的地理思想和地理技能,如“地”与“理”的有机结合。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地”与“理”人为的分割开来,表现为机械地记地名、概念、术语,不能有意识地用所学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具体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不能把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等,这也导致了学习的高耗低效。
3.空间概念上的缺陷——有“地”无“位”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不能根据地理图像准确地区域定位与区域分析是许多同学畏惧地理的主因。
4.解题方法上的机械——随机难变
高考试题所引用的资料及创立的情景基本上来自教材之外,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且大多是以文字、地图、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只有将各种信息综合提取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对此许多同学多不能随机应变,不是表现为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就是表现为手慌脚乱、胡乱应付,高考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在情理之中。
二、“瓶颈”的突破
1、构建主干知识系统,整合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就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具有相对集中和系统化的特点,如地球运动的意义、气候与洋流、区位分析与评价、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2、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提高解题准确性
依据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河流的开发包括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河流的航运价值包括自然条件的水量、水量变化、地形分析和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分析;水能丰富的条件包括水量(气候、流域面积)和落差两个要素。
3、研究考纲和考题,了解信息的呈现特点
高考试题是以 ”问题情景——提取图文材料——迁移主干知识——探究地理事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呈现,因此分析问题情景、提取地理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地理信息分为:①文字信息。包括独立的文字资料,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等图像信息。③表格信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据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的形
式是为了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整合,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
4、强化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
近年来,考生失分的原因:审题方面有①审题不全面;②提取信息能力差;③不能准确定位,地理空间概念差;④审题不能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答非所问。答题方面有①基本原理和规律不熟练;②答题思路不清,随意性强;③缺乏全面、辩证分析,答案缺乏针对性、条理性和层次性;④表达能力差,文字不精练,用词不规范、关键词错别字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严格训练,努力做到答题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要点全面。
三、高一地理教学目前的困惑
困惑之一: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较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教师。
困惑之二:新教材正文的篇幅小,内容简短,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困惑之三: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四: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