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未知    
字号: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世纪末,省委、省政府从协调经济、环境、资源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设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函[2000]453号文件批准黑龙江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我省进入21世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系统工程。生态省建设是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生态省建设是主动参与21世纪趋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改善我省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外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生态省建设是我省乃至全国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要求,是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资源日趋短缺的大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省建设要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

本纲要是在《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生态省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生态省建设的背景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关

注的时代主题。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进入当今世界的主导学科群,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群众性的环境运动正在兴起。生态文化已初步形成时代的潮流。

(一)国际环境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全球渗透与普及,经济的涨落和技术创新的波动形成规律性的关系。生态省建设为应对加入WTO后面对的挑战创造优势条件,其实质就是适应世界“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规律。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穷地区,对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共识。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生态省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二)国内环境

1993年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几年来,我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矿产资源的保护、天然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总的趋势是,环境保护的进程,正在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生态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执行,对破坏资源的行为将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在未来10年将基本上控制住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污染、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

们现在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环境革命的绿色浪潮风起云涌,它所牵动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生态文明。

我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具有经济区位、人才和高科技的优势,已经形成我国经济高位的发展态势。西部具有地缘优势,自我国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投资重点西移,并获得了国内外的支持,这些必将加速西部摆脱贫穷、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

面对这种发展态势,我们只有抓好生态省建设,调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三)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1.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我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大、小兴安岭及三江湿地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建设生态省,对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获得了与其他成员国共同享有的权力、义务和平等的国际贸易机会。但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然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赢得“绿色护照”,必须发挥黑龙江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绿色经济,把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生态省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建设

生态省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和无废物生产,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代表着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全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的价值观、财富观、道德观、法制观;建设生态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最终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2.有利条件

(1)资源环境条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美丽富饶,国土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4.73%,居全国第五位。总体地貌特征为两大山地、两大平原以及其间的过渡带——漫川漫岗区。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其中松花江流域占全省面积59.2%。

——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以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林及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著称,具有丰富的林木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省及东北平原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是我省90%以上河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

——松嫩平原,为我国六大草原之一,具有典型的草甸草原自然景观,草场集中连片,草质优良,种类丰富,为我省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平原湿地,建有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农垦基地,

原始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国际意义。

——主要农业区,位于两大平原及漫川漫岗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60%的农田建立了防护林体系,20%的农田具有较完善的水利设施。

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带性和典型性特征明显,整体生态环境稳定。全省森林覆盖率41.9%,森林面积和畜积分别占全国总量14%和25%;耕地面积117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11.4%,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耕地0.31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3.9倍;草地面积433万公顷,是我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十三位;天然湿地面积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10%以上;有高等植物2400种,脊椎动物600余种;各种矿产131种,其中石油、煤炭、黄金、石墨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

多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保”工程、草原改良、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生态农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固废的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了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有所提高,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有所下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所强化。

(2)经济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地完成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大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了

现代企业制度,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恢复性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调整到10.9:58.6:30.5,并发挥比较优势,向优势产业集中。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效益农业已经启动;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石化、食品为支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新增长点的黑龙江省特色产业群体。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医疗保健改革也取得可喜成绩,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55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80元,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8元,全省居民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3)我省具有生态省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我省与俄罗斯有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与吉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相邻,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3.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我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自我积累能力不足;环境历史欠帐多,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协调,森林过伐严重、质量下降、

功能减弱;草原超载过牧,“三化”严重,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来引发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化肥、农药、农膜使用不当及污染较重的乡镇企业盲目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绿化面积与绿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监测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等。上述问题,既是主要限制因素,也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合理地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不同的生态经济区,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协调统一。

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坚持突出区域特色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立足于我省“大森林、大农田、大草原、大湿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5.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省建设要与全省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规划。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逐步实施,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示范体系。

6.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生态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工作重点

1.优先保护

坚决保护好我省较好的生态环境,严禁一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主要工作,一是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切实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省区生态环境安全;二是保护好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包括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林草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三是保护好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和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同时,要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市)的建设力度。

2.积极恢复

对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进行恢复与重建。要点之一是对宜林、宜草、宜湿区域,制定周密规划与计划,下决心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要点之二是对过去开发利用资源,已经造成破坏的,要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对油田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复;已经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要及时做好土地复垦。

3.强化治理

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大力度

搞好环境治理。一是国土整治,重点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二是水污染治理,重点是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三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是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四是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对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综合利用处理和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禁污染土壤和水源;五是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4.重在调整

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低耗、清洁、高效工业;对现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只有坚持发展与淘汰并重,才能不断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使我省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主要建设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三、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总目标;经过20年奋斗,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经济体系;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和国际同类型地区先进水平。60%的县(市)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80%的大中城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

列,把我省建成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进而达到自然和谐、地绿天蓝、物质丰富、生态文明,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任务: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改造、淘汰污染严重企业,控制环境污染;在全社会推进低耗、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必要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加速生态恢复和资源更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和强化现代管理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品更新,不断提高全省经济整体市场竞争能力;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我省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发展和普及科技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生态社区,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全省人民主动投身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干部群众共同探索致富的途径。

(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生态省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为完善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1-2005年)

目标: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取得较大成效。通过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产业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

立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

到2005年,全省新增人工林面积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9%;改良草场12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场33.3万公顷,草原“三化”治理面积153.3万公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万公顷,水土流失率小于27.2%,退化土地治理率50%,矿山复垦率40%;受保护陆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1.8%;改良中、低产田400万公顷,绿色(含有机食品,下同)食品生产基地100万公顷,绿色畜产品占畜产品总量2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50%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60%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68%和20%,生态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区面积占全省4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4.5‰,城市(镇)化水平58%。

主要任务: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敏感区、退化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林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恶化区实施必要的综合整治措施,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促进资源更新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及产品的环境代价,淘汰技术落后、污染重、能耗物耗高、效益差、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限制使用并逐步替代对环境产生公害的产品,积极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无污染或少污染清洁生产项目。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进行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增加绿色食品种类和品种,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大绿色食品的发展力度;以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引进和吸收现代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执行环境标志,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尽快形成生态产业框架。

——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加强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我省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和产业结合的方向转向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科研与生产、尖端技术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的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持体系。

——突出绿色通道、绿色垦区、绥化绿色走廊建设,拓展“三北”等防护林网络建设,积极推广拜泉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第二阶段:推进阶段(2006-2015年)

目标: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走入良性循环。资源利用和更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以生态产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使经济整体竞争能力达到国内较强水平;城市(镇)化进程

及城市生态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到2015年,新增人工林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8%,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森林蓄积较2000年增加20%;人工种草100万公顷,改良草场150万公顷,草原“三化”面积减少到3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7万公顷,水土流失率小于22.2%,退化土地治理率达70%,矿山复垦率达70%;受保护陆地面积增加99.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4%;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20%,产值占种植业30%以上,绿色畜产品产量占畜产品总量5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90%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85%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城市绿地覆盖率40%以上,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87%以上,城镇化水平65%,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5‰,城乡人均收入较2000年增加1.6倍。

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恢复,重点实施“天保”工程、“水保”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土壤风蚀防治工程,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建成一批生态农业区、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区,进一步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使全省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重点培育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使生态产业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积极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建立生产、加工、贮存、

运输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规范管理系统,使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占有明显优势,在国际市场颇具影响;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标志的使用、ISO14000认证得到深入发展和推广;生态旅游、景观旅游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外独具地域特色;湿地经济、林区特产经济形成规模,生态经济体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继续利用我省现代技术设施和人才智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决策体系,提高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判断和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可供生态省建设利用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系统。

——进一步依靠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加强原始创新研究、持续创新基础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学技术对生态省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革,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6-2020年)

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生态经济强省,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发达省份水平。

到2020年,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5.5%;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0%,矿山复垦率85%;优质草地占70%以上,草地生产能力提高20-30%;城镇失业率小于2.5%,城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0‰,城镇化水平达67%,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53%以上。

主要任务:

——巩固和完善前15年各项建设任务,进一步建设不同类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体系,为全省资源更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从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和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在国内外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减轻自然系统的人口压力,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加强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三)各阶段发展指标

根据总体及阶段性规划目标,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等4个方面确定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及各阶段性指标,共67项,其中重要指标33项(详见附表1)。

四、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