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6重点考试必过

发布时间:2024-11-25   来源:未知    
字号: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四、沈从文《萧萧》

五、茅盾《春蚕》

六、吴组缃《蓑竹山房》

七、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八、老舍《断魂枪》

九、萧红《小城三月》

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十一、张爱玲<金锁记》

十二、孙犁<荷花淀》

精读作品诗歌

一、、郭沫若《凤凰涅檠》

二、闻一多《死水》

三、戴望舒<雨巷》

徐志摩《再别康桥》

六、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七、卞之琳《断章》

八、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九、阿垅《纤夫》

十、冯至《十四行集》

十一、鼠曲草》

十二、郑敏《金黄的稻束》

十三、陈敬容《力的前奏

精读作品散文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二、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

三、鲁迅《死火》

四、周作人《苍蝇》

五、胡适《追悼志摩》

六、巴金《灵魂的呼号》

七、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八、何其芳《雨前》

九、林语堂《言志篇》

十、夏衍《包身工》

十一、陆蠡《囚绿记》

十二、聂绀弩《蛇与塔》

十三、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精读作品戏剧

十四、曹禺《雷雨》

十五、夏衍<上海屋檐下》

十六、郭沫若《屈原》

十七、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十八、凌叔华《绣枕>

十九、鲁迅《铸剑>

二十、台静农《拜堂>

二十一、废名《桃园>

二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二三、杨逵,胡风译《送报夫》

二四、茅盾<子夜》

二五、艾芜《山峡中》

二六、《春桃》许地山,

二七、老舍《骆驼祥子》

二八、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二九、路翎《蜗牛在荆棘上》

三十、钱钟书《围城》

三十一、巴金《寒夜》

泛读作品诗歌

冰心《小诗四酋》

三十二、徐志摩<毒药·白旗·婴儿》

朱湘《采莲曲》

三六、臧克家《老马》

三七、辛笛《航》

三八、田间《给战斗者》

三九、未然<黄河大合唱》

四十、艾青<我爱这土地》

四一、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四二、鲁藜《泥土》

四三、杜运燮《山》

泛读作品散文

四四、鲁迅《春末闲谈》

四五、梁遇春《谈‚流浪汉‛》

四六、夏丐尊《白马湖之冬》

四七、丰子恺<吃瓜子》

四八、丽尼《鹰之歌》

四九、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五十、李广田《山之子》

五一、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五二、梁实秋《雅舍》

泛读作品戏剧

一、田汉《南归》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鲁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的一个普通雇农。阿Q的性格中有农民的质朴、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阿Q这一形象具有的深广内涵。阿Q这一形象具有深广的内涵:首先,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其次,小说通过对阿Q‚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第一,小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 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第二,小说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画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生活片断的场面相衔接,既完整

地描写人物命运,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第三,小说采取悲喜交融的手法,阿Q每一个看似可笑的行为与观念,结果都带来了悲剧性的遭遇与结局,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浑然一体。第四,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性,用夸张、怪诞的艺术手法,集中描写了社会上种种可笑而荒诞的现象,并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新文学社精读作品小说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他把小说当作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他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色。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把小说当作自叙传来刻画人物是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这篇小说重点写了‚我‛与陈二妹由相识到了解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男女主人公都因为经济拮据而住在贫民窟中,身份不同,趣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却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相互了解与同情,给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叹。小说很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我‛住过的几处住房都是矮小、狭窄、暗淡的,再加上电车机器手(司机)粗鲁的怒骂、估衣铺里店员的嘲弄,以及洋楼里红绿的灯光,简略地勾勒了上海这个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反衬了女主人公热情的可贵。小说结尾处对天空的描写,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

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和童话集《稻草人》等。他的小说叙事冷静客观,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精练。

《潘先生在难中》写于1924年年底,小说的背景是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小说主人公潘先生体现了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的人生。

《潘先生在难中》的思想内容。小说通过军阀混战时期潘先生率领一家逃难躲避战乱以及回到家乡后写歌颂军阀的条幅等事,集中描写了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的信念。作者以冷静的笔墨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冷静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以展示人物的卑琐人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示了人物的灰色人生。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的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此外,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起了开拓的作用。

四、沈从文《萧萧》沈从文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短篇小说《丈夫》和《萧萧》,散文集

《湘行散记》和《湘西》等。

《萧萧》的思想内容。<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她十二岁被当作童养媳出嫁,后被花大狗诱惑而怀了身孕,面临着‚沉潭‛或者‚发卖‛的命运,最后因生下儿子而得以继续在婆家生活。她曾经与花大狗商量逃到城市获取自由,可是这种意识非常艨胧,只是昙花一现。她的一生是被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小说结尾处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娶童养媳时那么平静自然,其麻木让人痛心。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湘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于时代的封闭局面。

五、茅盾《春蚕》茅盾,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等,茅盾的小说以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剖析见长。

春蚕》的主题意蕴《春蚕》写于1932年,作家通过描写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了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春蚕》的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旨在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业劳动,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波澜。

六、吴组缃《蓑竹山房》写于1932年11月。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的悲惨故事。二

姑姑年轻时也曾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逾越封建礼教的行为招来悲惨的结局,当喜欢的人落水而亡后,她抱着灵牌成亲,从此与、丫鬟兰花一超生活在阴森可怕如坟墓般的菜竹山房里,整日与‚鬼‛为伴,强烈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綦竹山房》构思上的特点。小说的构思别具匠心。小说采用了一对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年轻夫妇的叙事视角,由去看望二姑姑带出对她过去故事的叙述,进入萘竹山房后直接描写了二姑姑枯寂绝望的现实生活。二姑姑和兰花窥房的情节更是神来之笔。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铺展地描写二姑姑一生的悲惨遭遇,而是把它浓缩在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中,集中写二姑姑在坟墓般的生活中仍不失对正当人生的向往。这样的结构不仅有利于表达主题,而且把二姑姑二十多年来如何遭受人性煎熬的痛苦作为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更能激起读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七、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林徽因,中国现代建筑学家、作家。她的文学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和小说《九十九度中》等。《九十九度中》发表于1934年,小说采用全景的视角,描写了北京某地区的人们在酷暑中从白天到夜晚的日常生活。

《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独特,被著名批评家李健吾认为‚最富有现代性‛。小说的结构非常独特,采用全景的视角,形成了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间内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整个作品如驳杂的画卷,描绘着生活的斑斓与复杂。小说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从小说结构的整体上看,其表现方式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时间性,以空间的重组来表现生活;从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看,既有中国传统所重视的白描手法,也有‚五四‛时期从西方学习的心理描写,还有电影的浓缩时空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语言明快跳跃,简洁有力。

八、老舍《断魂枪》

【单选】老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他的作品多以老北京为背景,表现城市底层人们的生存困境,擅长运用北京方言。

《断魂枪》艺术上的特点。小说以‚五虎断魂枪‛为中心,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三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沙子龙对时代潮流认识清醒,处事周全;孙老者和王三胜们虽然都沉迷在东方的大梦中,但两者区别甚大,孙老者是真心学艺,有磊落精读作品小说果断的一面;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小说还善于抓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沙子龙月夜练枪,孙老者的形象,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不同的评价,都能鲜明揭示人物的性格。

九、萧红《小城三月》萧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等。她的作品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往往采取儿童视角来描绘社会人生,体现了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小城三月》的思想内容。<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翠姨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翠姨身世不幸,父亲早亡,寡母再嫁。翠姨聪明、美丽、沉静、内向,虽然是传统女性,没有读过书,但是在与大学生的偶尔接触交往中产生了对具有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的向往。翠姨与‚我‛堂哥的恋爱悲剧以及她抑郁而死抵抗封建婚姻的人生悲剧,是由人物的进步要求与时代局限之间的冲突造成的。翠姨朦胧的个性意识与妇女觉醒的观念为自己内向压抑的个性以及她周围的保守世俗所扼杀,翠姨的悲剧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觉醒女性普遍遭遇到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深切关注。

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小说采用了传统艺术形式如说书等的结构形式,以矛盾冲突为中心,不断设置悬念,取得了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小说采用以人物引出人物、以故事引出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手法,在解开悬念的同时又推动悬念,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又是人物性格成长的过程,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小说运用了多重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两位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不仅内部构成对比,即一男一女,一下神,一占,相映成趣;而且他们作为老一代落后的农民形象与新一代年轻进取的农民形象小二黑和小芹构成了对比;同是年轻人的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兄弟,前者积极进取、正直纯洁,后者欺压邻里、无恶不作。同是根据地边区政权的代表者,金旺兄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而区里干部严正英明、依法办事。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活泼有趣。十一、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1943年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精读作品小说等作品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金锁记》艺术上的特点。《金锁记》在艺术上善于延展时空和压缩时空,即重要场面详细铺展,无关紧要的长时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加以压缩,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在散漫的篇幅中展现人物心理扭曲的一生。作家善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衣着装饰的细节以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小说开篇

时用月亮的意象引出全篇,关照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的色调,把读者对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思考带向更为深远的人生喟叹。

十二、孙犁<荷花淀》孙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荷花淀》的主题。《荷花淀》写于1945年,作品反映了抗战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但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通过对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小说也突出地表现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里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精读作品诗歌

一、、郭沫若《凤凰涅檠》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创作社主要发起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恢复》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凤凰涅檠》选自诗集《女神》。

凤凰涅檠》的艺术特色。诗作想象瑰奇,色彩明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同时,诗作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既表现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也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在诗歌形式上,它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此外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的手法,诗情获得了酣畅的表达,又做到了节奏明快,适于朗诵。

二、闻一多《死水》闻一多,早年留学美国,新月社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诗篇《死水》写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首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三、戴望舒<雨巷》戴望舒,早年曾留学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平实、敏锐、精确,表现了诗人把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和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的意图。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很深,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另外,他十分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四、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美,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等。

《再别康桥》一诗的主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所写。诗中以缠绵凄婉的笔调,书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六、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早年留学法国,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长诗《向太阳》、《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因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在上海被捕入狱。在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即是其中之一,诗作带有自传性质。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主题思想。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诗人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乡村妇女的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大堰河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一生,但她总是含着笑不停地操劳着,这就是诗人为大堰河塑造的永久雕像,也是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因此,这是一首呈献给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赞美诗‛,乜是一首‚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七、卞之琳《断章》卞之琳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断章》将刹那间的感觉升腾为深邃的慧思,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四行诗表现出诗人对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关系的一种哲理性思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词约义丰,令人回味无穷。

八、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穆旦,‚九叶派‛著名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者》、《旗》,组诗《诗八首》以及《赞美》等。《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是一首写于战争年代的诗,它记述和表达的是战争所带给人的苦难。

九、阿垅《纤夫》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纤夫》的主题意蕴。《纤夫》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相持阶段的1941年。作者通过对江上纤夫的刻画,既描绘了在长江上艰难跋涉的纤夫,又包含着更加深广的历史内容,表现出了一种深藏在普通人民身上的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从纤夫‚四十五度倾斜的/铜赤的身体和鹅卵石滩所成的角度‛发现了历史的动力正是那‚创造的劳动力/和那一团风暴的大意志力‛。更从纤夫的劳动中领悟到历史的真理:‚前进的路‛,‚并不是一里一里的/也不是一步一步的/而只是——一寸寸那么的‛,诗人借此说明:在艰苦的时代里,只有脚踏实地、一寸一寸地跋涉,才能牵引着‚古老而又破漏‛的‚中国的船‛,从革命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纤夫》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纤夫》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诗人在诗行中,融人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距离,对纤夫进行了反复的、多重的美学观照,使得诗的艺术形象在饱满的情感内容之外,又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与形态感。二是自由体长诗的诗歌形式,节奏多变,诗行的长短随着诗人的情绪而变化,给诗歌带来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十、冯至《十四行集》冯至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十四行集》是冯至的代表诗集,收有他1941年所写的27首十四行体新诗。

十一、鼠曲草》的主旨借描叙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来探求人生的真谛。鼠曲草对平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间为追名逐利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默默否定,从对它的高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高洁的人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十二、郑敏《金黄的稻束》郑敏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混、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十三、陈敬容《力的前奏》陈敬容是‚九叶派‛的代表诗人,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影响,她的诗歌往往亲切自然而又生动凝练。

精读作品散文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发轫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陈独秀1915年9月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率先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的抨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构思上的特点。本篇在构思上独具一格,文风凌厉振奋。文章开篇先承认‚罪案‛,列出社会上对本志的种种非难,如‚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和具体的几条罪案。然后作者明确提出了本志所奉行的主旨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并且通过分析拥护民主、科学与所犯‚罪案‛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本志同人思想主张的坚决和社会所责难的‚罪案‛的无效。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举出钱玄同‚废汉文‛主张的例子,文章认为这种矫枉过正的‚医法‛未必不是一种可行的手段,但也承认其议论的‚激切‛。最后,文章倡言宣示‚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二、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初期的著名女诗人,兼擅散文和小说,其散文满蕴着温柔,微带忧愁,语言清丽体贴,被称为‚冰心体‛。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南归》、《樱花赞》等。

本篇的主题。《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赴美留学期间所作。贯穿全书的,是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寄小读者(通讯七)》也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三、鲁迅《死火》

本篇是如何通过‚我‛与‚死火‛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我‛与死火的对话本质上是鲁迅内心交织的两种声音,探讨的是生与死以及生存价值的问题。死火处在或冻死或烧完的悖论之中,而不管选择走出冰谷或留在冰谷,结局都是毁灭。面对这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与死火仍要抗争,一个说:‚我要出这冰谷‛,一个说:‚不如烧完‛。死火的生存困境以及绝望的选择,都注入了鲁迅本人悲凉的生命体验,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尽管对结局不存幻想和希望。结局是‚我‛和‚死火‛的反抗遇到了大石车,终于被碾死,但‚我‛却大笑,不仅是因为眼见‚大石车‛(黑暗势力的象征)的毁灭而感到复仇的快意,更因为‚我‛在死亡的预见中感受到斗士才能有的幸福体验,而死火以此超越永恒的生存困境,‚再也遇不着‛了。

四、周作人《苍蝇》周作人,鲁迅之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人的文学‛,曾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文学史专著《新文学的源流》、《欧洲文学史》等。《苍蝇》是作者提倡的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美文‛的典范之作。

本篇的主题及其在选材、立意、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本篇的主题重在表现苍蝇的可爱,这和作者三年前(1921年)的《苍蝇》诗中对苍蝇深恶痛绝的情感截然相反,作者从苍蝇‚别一种坏癖气‛里看到了它们的可爱,看到了它们的‚固执与大胆‛、‚勇敢‛、‚剽悍敏捷‛。本文的选材、立意与祈求不朽的载道文学有所不同,作者选材闲适,写的是‚苍蝇‛之类的细微之物,强调自我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现实人生。立意更是一反传统,把世间这种微不足道、又受人厌恶的苍蝇写得颇有情趣,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开篇即回忆儿童时代捉来苍蝇玩耍的情形,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接着引用希腊涛人的诗句,赞美苍蝇顽强的生命力,然后信手拈来希腊的传说、诃美洛思在史诗中的比喻、我国的《诗经》、法布尔的《昆虫记》、日本俳句、儿童的谜语歌等材料,内容丰富,随手引证,用庄严的圣典、优美的传说和古今中外的诗作来写苍蝇,富有绅士贵族的高雅气息。本文的语言清淡自然,又意味隽永,没有雕琢的痕迹。开篇那段童趣的描写形象逼真,耐人寻味。中间部分的引经据典更是意味深远,而又水到渠成,自然而无斧凿之痕。文风平和冲淡,个人的情感隐藏在大量引文之中,对苍蝇的好感表现得节制委婉。

五、胡适《追悼志摩》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提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他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胡适文集》、《胡适日记全编》、《胡适口述自传》等。本篇是一篇怀悼散文,悼念作者的生前好友、因所乘飞机失事遇难的徐志摩。本文的主题意蕴。本文通过引用他人的评价、徐志摩本人的诗句、诗人和他人往来的书信来印证诗人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六、巴金《灵魂的呼号》巴金代表作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和散文集《随想录》等。

本篇的艺术特点。(1)采用书信体的第一人称口吻,情感饱满激越。作者内心的孤独痛苦,被世人误解以及创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诸多感情熔铸笔端,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再加上运用第一人称,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作者焦灼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2)融记述、议论与独白于一体。开篇写对兄长的思念,社会的诸多应酬,自己遭遇的诸多误解,等等,采用记述的方式娓娓道来。而中间部分谈到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对创作的态度时,采用议论的方式,集中而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通篇的对话更像是作者的独白、作者的诉说,在这诉说独白中,表达了作者火热的心和对理想的坚守。

七、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作者在抒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文章以白描手法述景,在细腻真切的景色描摹中,染上了浓厚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色彩。例如写钓台春景的一节,山容峻削、草木荒凉、气氛死寂,均烘托出了作者心灵的凄凉和孤苦。同时,作者将桐君山和钓台上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和当时的新闻事实、社会背景信手拈来,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议论,立意深刻,表现了作者慕贤心动的胸臆和对国民党‚中央党帝‛、满洲国汉奸官僚、无耻文人的批判和讥讽,很有现实针对性。

本篇的主题意蕴1931年,作者为躲避国民党通缉回故乡富春江避难,游览严陵钓台,1932年忧国忧时、感怀旧游写作此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他自富阳出发经桐庐山游览严子陵钓台的经过,在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中.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气候的不满和满怀的抑郁愤懑之情。

文章可分为夜访桐君山和凭吊严陵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离沪返乡缘‘由人手,概述桐君山及其地理状貌,着重通过渡江、上山、观景三节写桐君山春夜,渡江的幽意、山景的静远和作者归隐田园的议论均抹上了一层孑然悲凉的色彩,隐隐透露出作者内心激愤不平之意;第二部分写游览钓台春昼的所梦所见所感,借助饮酒诵诗的昼梦和登台后对‚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的景色描绘展现了作者面对政治高压和肮脏现实的清奇脱俗的性情。

八、何其芳《雨前》何其芳,他以诗走向文坛,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而其散文又著称于世。他于1936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画梦录》,因‚独立的艺术制作‛和‚超达深渊的情趣‛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诗集《预言》、《夜歌》等。

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雨前》是一篇美文,用语考究精致、细致绵密,笔调轻灵、形神具备,给人诗一般的感觉。它善于选用富于色彩的词藻,赋形绘色,呈现情思。如用‚油绿的枝叶‛、‚青青的草‛等勾勒出南方故乡鲜亮的色彩,与之相比,北方雨前则呈现出灰暗的色调。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如‚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等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又使作品更加意境化。

九、林语堂《言志篇》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20世纪30年代主编《论语》等流行刊物,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言志篇》便是此时的作品。散文集有《剪拂集》、《大荒集》、《无所不谈》等。

本篇作为‚闲适小品文‛的风格特点首先,行文平和,讥讽和批评又不失节制,极富幽默感。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以调侃的态度探讨何谓‚志‛,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和现代人被物欲蒙蔽的矛盾心理。在说到希腊圣人代阿今尼思的故事时,更是幽默风趣,发人深省,如作者所说‚代阿今尼思所以每每引人羡慕者,毛病在我们自身。因为现代人实在欲望太奢了,并且每不自知所欲为何物‛。其次,作者旁征博引,才思敏捷。文章开头引出《论语》的‚言志篇‛,评其‚近情‛,进而批‚方巾气‛言志之‚不近情‛,作者追求自然率真的生活观初显。在批评讥讽现代人欲望太奢时,作者信手拈来几个生活的例子(打麻将的富家妇女,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之人,一年渡大西洋四次的百万富翁之子,等等),典型而妥帖。在说理想书房时提到<野叟曝言》、孟德斯鸠、福尔摩斯等,无不透出作者的博学与才思。最后,用语‚文言中不避俚语,白话中多放之乎‛,足以表现林语堂语言的风格与特色。

十、夏衍《包身工》

本文将包身工群像和个别典型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特点。首先,作者选一个工房包身工群像作为描写重点,将包身工的生活浓缩为一天的三个场景:起床、早餐、上工。三个场景进行群像刻画,通过粗劣不足的饮食、肮脏拥挤的居住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沉重的劳动、‚野兽一般‛的拿莫温和荡管的打骂、虐待和摧残,显示出他们作为人形机器的共同命运。

其次,对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生活细节,作者又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被殴打、被侮辱的细节,形象地描绘出地狱一般的包身工世界。作者既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作了如实记录,同时又抓住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表现方式,不仅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包身工进行全景式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形象地、深入地认识、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揭露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真面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篇的主题《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作者在上海杨树浦日本纱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就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和惨绝人寰的遭遇,血泪控诉了毫无人性的日本纱厂资本家和中国带工老板相互勾结敲骨吸髓般残酷无情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种罪恶公布于社会,深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殖民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

十一、陆蠡《囚绿记》

本篇的主题意蕴在文中,‚魔念‛与‚天性‛、‚囚‛与‚释‛的对立表达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喟叹:不能为了自我情感的需求以‚爱‛的名义制造束缚的牢笼,否则,这种自私的爱恋和占有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亵渎和扼杀。文中,对‚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的敬意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联系到北平沦陷和抗日烽火的特定时代背景,作者在绿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绿的品格和性格可以认同为在国难当头时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十二、聂绀弩《蛇与塔》聂绀弩,一生孤羁不群,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彻底的反叛精神。代表作有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聂绀弩杂文集》和诗集《散宜生诗集》等。本文是如何在古老的传说中翻出新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的《蛇与塔》是一篇杂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作了推陈出新的解释,辩证地评析了各种观点,表达了对被封建制度压迫的女性的同情,并对民间文化和底层人民的正义感和反专制反暴政的智慧与力量进行了高度的褒扬。《白蛇传》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作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其中承载的封建意识形态作了透辟辨析:把追求美好生活的女性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比喻为‚塔‛底下的‚蛇‛;‚瞒和骗‛的大团圆结局模式;以及把雷峰塔的倒掉解读为‚避邪‛、‚偷砖‛一~文中无一处明确提到‚封建‛字样,但处处拿捏住了封建意识形态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作者在文中,同情白娘子,谴责法海,这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观点;但又从‚大团圆结局‛和‚雷峰塔倒掉‛的老的故事情节中选择独特的切人点,笔锋一转,翻出新意来。作者就白蛇和雷峰塔的传说提出了两点新看法:第一是认为状元公许仕林祭塔这种大团圆结局,是《白蛇传》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对白蛇表示‚同情‛和‚慰问‛而增添的情节,从而满足了老百姓同情弱者和含冤者的心理要求。第二,认为老百姓偷砖的本意是‚要塔倒,要白蛇恢复自由‛,这是老百姓不满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悲剧结局而对白娘子进行的解救。文章对封建统治者对民间传说话语的篡改进行了犀利剖析,见识深刻,观点新颖,充满着一种启发人的理趣美。

十三、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萧乾20世纪30年代步人文坛,与沈从文等同是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译作《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本篇的主题意蕴:本篇新闻特写,以小见大,通过写猫狗等家畜在战争中的遭遇、表现,不仅细腻地表现了战时英国的面貌,而且也把战时英国人民的勇敢、坚韧、乐观、幽默表现得富有立体感。英国人固然爱家畜,把它们视为家庭生活中‚不可分的一个成员‛,如有人为了猫狗违犯了灯火管制而受罚,有人为了救落海的狗而丧命,有人为观鸟而日夜守候,但在面临危险处境时表现出的珍视则传达着一种战争特殊氛围里的民俗世态、文化底蕴和精神体验。正如文中所言:‚由这些四足英雄们窥窥一个民族的特性‛。

精读作品戏剧

十四、曹禺《雷雨》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革新者和杰出代表,他的创作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并逐步走向成熟。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蘩漪、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蘩漪是周朴园家庭统治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她对专制家庭的疯狂反抗表达了人性欲望的大爆发,但从一开始,这种反抗就带有‚罪‛的因素,最终是通过邪恶行为来维护自己和周萍之间的乱伦之爱,也毁灭了所有无辜的人。蘩漪这个‚雷雨‛式的人物显示了曹禺对人性的恶的力量的拷问。

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她纯朴、善良、坚强,三十年前,大少爷周朴园占有了她,不久又将她赶出家门,使她历尽了人间艰辛,但面对残酷的命运,她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顽强的生活意志,当她和周朴园意外重逢时,她悲愤地宣称:‚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她具有劳动人民的骨气,毅然撕破了周朴园企图收买她的五千元支票,有力地撕毁了周朴园伪善的面具。当她发现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时,发出了宿命的悲号:‚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这是她对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罪恶的旧制度的血泪控诉。侍萍的悲剧形象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受凌辱受欺压又孤苦无告的劳苦妇女的苦难命运。作者刻意表现她悲剧命运的残酷性,为的是强化对罪恶现实的悲愤控诉力度,突现旧社会的狰狞面目。

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作品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处理罢工的手段的描写,揭示丁他的专制、冷酷;另一方面,他与侍萍的关系则揭示了他的婚姻悲剧的问题。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正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爱情需要,他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着旧的生活习惯。在周朴园、鲁妈(侍萍)相会的那一幕中,现实的社会冲突与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内涵非常丰富。

剧本的结构特色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把八个人物之间的情爱、血缘和亲属关系作为轴心,将三十年间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在众多的情节线索中,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明暗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将‚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推动冲突迅速发展,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整体。剧本着眼

于三十年前的矛盾,却从一天之内的危机中开幕,不是渐次展示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

十五、夏衍<上海屋檐下》

此剧的题旨《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3、4月间。剧本着重描写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之间的复杂经历和爱情纠葛,把革命者的话题拉到日常生活空间来,并且放置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中,展示他们面临的革命、生存、情感、伦理等诸多困境。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来暗示和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底层市民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残酷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结尾‚轰轰然的远雷之声‛和葆珍、阿牛等孩子们抗日救亡的歌声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政治倾向性。

此剧的横截面方式的结构艺术。《上海屋檐下》采用横截面的方式,把上海弄堂房子从上到下切开,在一天的时间内,把境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五户人家放置在同一舞台画面中。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之间的情感关系构成全剧的主线,其他各家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组成若干条副线,各条线索时而齐头并进,时而又交叉并行,使剧情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平行推进。

十六、郭沫若《屈原》

剧本矛盾冲突的性质,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剧本的现实意义。剧作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一伙为代表的降秦卖国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剧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生活在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着残酷斗争时代的人们,很自然地把剧中内容与当时现实联系起来,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剧作有着明显的影射和讽喻性,它启示人民同国民党卖国求荣的反动统治作斗争。

剧本的浪漫主义诗剧的特色。《屈原》是一出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首先,作者以‚失事求似‛为历史剧创作精神,‚大关节目‛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加工,大力凸显屈原的‚历史的精神‛和‚时代的愤怒‛,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古代诗人塑造成了一个同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政治家。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是道义美的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体现。南后与张仪的勾结也是虚构的,而且由一个女人的固宠欲望而颠覆国家命运的构思也是属于浪漫主义的。其次,全剧奔涌着人物激越的感情波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又穿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以诗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如以《橘颂》作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前后四次出现,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第五幕第二场中出现的屈原抒情独白<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气势雄浑,格调崇高,是屈原不断酝酿的悲愤情绪的爆发。所以说,该剧作是一部具有崇高美和悲壮美的诗篇。

十七、贺敬之丁毅<白毛女》《白毛女》是融诗、歌、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民间故事原型进行改造以表达主题的。《白毛女》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它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加工改编而成。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并通过描叙民众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剧中,这一主题是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首先,剧本将民间文化资源纳入到新文化的视野,贯穿了旧社会民间温情、日常伦理秩序被地主阶级破环和新社会民间伦理、民间秩序在阶级斗争中重新建立的结构原则;其次,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释,将之提升为一种言说‚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白毛仙姑‛有多个流传版本,但本质上都是无辜女子受难的悲剧模式。本剧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并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尤其是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创作中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泛读作品小说

十八、凌叔华《绣枕>凌叔华代表作有《酒后》、《绣枕》等。《绣枕》发表于1925年,正如鲁迅所评论的‚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

作品如何围绕‚绣枕‛,通过两个场景的对照表现主人公的境遇。小说布局精巧,以绣枕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两个场景:大小姐冒着酷暑绣靠枕的情景和小妞儿向大小姐转述绣枕命运的情景。第一个场景中,大小姐满怀希望地绣靠枕,小妞儿想看一看而不可能;第二个场景中,小妞儿不仅得到了靠枕,而且还向大小姐讲述靠枕的命运,大小姐只得无可奈何地听着。

十九、鲁迅《铸剑>《铸剑》写于1926年,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小说借用神话故事题材重点刻画了眉间尺和黑衣人两个形象,描写了他们共同复仇的故事。

本篇的艺术特点。小说以眉间尺为父亲复仇作为中心线索,借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小说融合了多种风格的表现形式,眉间

尺杀鼠一节具有童话般的色彩;眉间尺献头献剑、三头决斗等场景则有着浓烈的神话传奇色彩;而葬王场面又带有荒诞的色彩。小说的语言也精炼凝神,富有表现力。

二十、台静农《拜堂>台静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他的小说风格朴实,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本篇通过气氛营造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特点小说善于通过营造气氛和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小说中三个女人走在半夜黑路上时,残烛的微光,柳条在夜风中摆动,获柴沙沙地响,构成的阴森可怕的环境烘托了汪大嫂拜堂前惊恐的心理。拜堂时赵二嫂提到她的亡夫汪大,令她全身颤动抽搐,表明了她当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二十一、废名《桃园>

《桃园》的艺术特色。《桃园》写平凡人的平凡生活,重在暗示和表现人物的心态与情绪。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情节几乎淡到没有,只是生活片断的连接,结构似散文,语言近诗歌,不以刻画人物性格

为主,重在暗示人物特定语境中的情绪,显示了废名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特色。小说用类似于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写阿毛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少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的语言富有童趣,追求诗歌的意境。‚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这一课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这样富有童趣和诗性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增添了小说诗化的色彩。

二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代表作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本文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心理描写,其特点是从风格上看,热烈大胆而又细腻真实;从方式上看,着重写莎菲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心理的变化过程;从内容上看,激扬的直抒胸臆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相结合,从而刻画了丰满的主人公形象。

二三、杨逵,胡风译《送报夫》杨逵代表作有小说《送报夫》、《灵签》、《水牛》等,一生入狱十多次,被人称为‚压不扁的玫瑰‛。

本篇在叙述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被迫漂流日本谋生作为叙事的明线和主线,又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我‛的一家在台湾的悲惨遭遇以及借用母亲的书信叙写了‚我‛离开台湾后母亲的痛苦选择和悲惨结局,拓展了表现的空间,深化了主题,小说的结构看似平铺直叙,其实颇具匠心。小说具有冷峻、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在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派报所非人的生活环境,精细地处理了哭泣少年的无奈、田中君的善良坚韧以及老板的残忍狡诈的人物刻画。

二四、茅盾<子夜》

《子夜》的主题。《子夜》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人物活动的舞台,以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侵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为社会大背景。小说成功刻画了他发展民族工业的宏大理想以及作为工业界巨子在极其复杂的时代氛围中的果断凶狠的性格特征。他的失败,是由于买办资本和民族金融资本勾结造成的,从而也表明了30年代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二五、艾芜《山峡中》

野猫子形象。小说中的野猫子是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她是土匪头子的女儿,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在刀尖上过日子,泼辣、凶狠、富有野性,加上偷布时的机敏狡猾、怀抱小木人时的善良温柔、唱歌时的天真以及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使得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小说《山峡中》艺术上的特点。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土匪团伙的生活,在叙事方式和小说题材上别开生面,小说以真实生动、惊险传奇的土匪生活场景为珠,以‚我‛想离开土匪团伙的思绪为线,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同时也利于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描叙土匪生活。小说善于描写自然景观,以此营造气氛、渲染情节、烘托人物。怒吼的江水、颓坏的庙宇,渲染了土匪们生存环境的险恶,烘托了他们在刀尖上过日子的惊险与艰难,富有浓郁的地域和传奇色彩。许地山二六、《春桃》许地山,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集《缀网劳蛛》和散文集《空山灵雨》等。他的早期作品往往以缅甸等地为背景,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简答】春桃形象的性格特征。

春桃性格直率、坚韧,愿意通过捡破烂来过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在艰难的逆境中从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并用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他人。她把刘向高和李茂留在身边,她与刘向高之间的‚情‛和她对李茂之间的‚义‛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这种民间的情义观表现了她崇高的情操,以及女性独立自尊的要求。她从一个人捡破烂,到设想三个人一起捡破烂成立公司,不仅解决了三个人的生计问题,还缓和了刘向高和李茂之间的紧张关系,表明她善于从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发展的机遇。春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二七、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的悲剧命运。样子的悲剧命运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祥子的生存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人力车。他用三年积攒的钱买了第一辆车,不幸在军阀混战中被士兵抢去。第二次买车的钱被暗探敲诈。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可是因虎妞难产而死又不得不把车卖掉。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辛酸历程,表现了体面、好强、坚忍的祥子最终无法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一种独立生活的悲剧命运;第二,祥子的爱情悲剧。祥子所爱的女性是小福子,祥子与虎妞的结合出于虎妞的逼迫,祥子被迫无奈地接受了与虎妞的婚姻。虎妞的难产而死,小福子的自杀,使得祥子对爱情彻底绝望;第三,祥子的人格悲剧。祥子本来是一位诚实、善良、好强、坚韧的农村青年,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是在生存悲剧和爱情悲剧的双重打击下,他成了自私、懒惰、告密的行尸走肉。

《骆驼祥子》的主题。小说通过祥子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

个人因素。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军阀、暗探、车厂主们所代表的黑暗势力,无不对祥子残酷压迫,这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与社会根源。同时作者也批判了祥子自身的因素,这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次要原因。

小说《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第一,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城市底层人物祥子这一典型形象,在描写祥子悲剧命运的过程中鲜明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性与批判性;第二,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中心线索,线索分明,情节集中,结构严谨;第三,小说的语言个性化,符合人物性格,又擅长采用北京方言,富有地方色彩,整部小说充满着‚京味‛色调。

二八、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他的作品多以四川的乡村社会为背景,擅长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细节,叙述富有幽默感。

本篇的思想。《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1940年,通过描写在其香居茶馆里地头蛇邢幺吵吵与联保主任方治国争吵相骂的闹剧,尖锐地讽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下兵役制度的腐败。

小说构思方面的特点。小说构思精巧,情节有张有弛,采用了抖包袱的喜剧性手法。新县长要扫除兵役积弊的谣言,引出了方治国的告密,从而导致了方治国与邢幺吵吵的争斗。争斗先由邢幺吵吵的指桑骂槐、方治国蓄势待发开始,继而两人当面对质、争持不下,帮会头子陈新老爷的出场调解缓和了气氛,但调解并不成功,实际上是推波助澜,终于上演拳脚相加的好戏,最后蒋米贩子的消息使得回龙镇两个头面人物的扭打成为可笑的闹剧。

二九、路翎《蜗牛在荆棘上》路翎,‚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上、下)、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和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等。

本篇的主题意蕴。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以黄述泰与新婚妻子秀姑的一场离婚风波为主要情节,叙述了从旧中国乡村外出当兵的黄述泰与秀姑、与乡村的绅僚和周围邻居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朦胧的觉醒者和原始反抗者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身处旧时代的痛苦与无聊,以悲剧性的基调凸显了一种原始的反抗和批判精神。

三十、钱钟书《围城》钱钟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学术巨著《管锥编》。

围城中‚围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围城》中‚围城‛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围城象征着人生的婚姻。城外的想冲进去,城内的想冲出来,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就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其次,围城象征人生的处境。小说从方鸿浙乘船回国路过的香港写起,从香港至上海,上海至内地,再经过香港回到上海,方鸿渐的人生轨迹就如一座围城;实际上三间大学也是一座围城,甚至方鸿渐所处的整个环境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围城‛般的人生体现了方鸿渐挣扎而失败的人生。最后,围城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人类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个人要求与时代局限的冲突等因素,总无法突破围城的包围。

三十三、巴金《寒夜》

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汪文宣大学毕业,抗战期间在重庆做小职员,工资微薄。他是个老好人,沉静内向、善良诚恳、努力工作、孝顺母亲,他对妻子曾树生的爱也无怨无悔,无微不至。但他却在抗战胜利到来的时刻死于贫病交困中。他的妻子曾树生也是大学毕业,抗战时在银行工作一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她深爱汪文宣,可是由于婆媳关系紧张和经济的压力,她在抗战艰难的时刻离开丈夫、与她的追求者一起到了兰州。当她在抗战胜利后回到重庆的时候,丈夫已死,她不知道葬于何处,婆婆带着孙子离开了重庆,也无迹可寻,她一个人独自踟蹰在重庆的寒夜中。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悲剧表面看是婆媳关系的矛盾,但根本原因是那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泛读作品诗歌

三十四、冰心《小诗四酋》冰心是‚五四‛时期‚小诗派‛的代表诗人,她的两部小诗集《繁星》和《春水》曾风靡一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小诗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以短小的诗歌形式来自由书写内心瞬间的感触,追求诗意的真纯和意境的清新隽永。自然、童真、母爱,是冰心早期诗歌和散文的三个主题,而其核心,则是融汇着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爱的哲学‛,这些都深印在《繁星》、《春水》两部诗集里。

三十五、徐志摩<毒药·白旗·婴儿》

本篇的主题意蕴。徐志摩的这三首散文诗,集中创作于1924年4月前后。它一反诗人委婉含蓄、缠绵优雅的诗风,以激烈到近乎狂暴的方式,传达了对时代阴霾的抗争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三十六、朱湘《采莲曲》朱湘代表作有诗集《夏天》、《草莽》。

本篇善于从古典同题诗歌的意境中变异翻新的构思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特点。《采莲曲》是古典诗歌中的著名诗歌形式,王勃、王昌龄、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写有同题诗。朱湘的现代诗,写的是从黄昏日落到薄雾月升这段时间里,采莲女驾船采莲的一段生活场景。其中,诗人不但写出了少女采莲、采藕、采蓬等不同劳动的场面,而且还描绘了小河及其两岸的旖旎风光,描绘了少女羞涩的情怀和对爱情的渴望。诗人以自由诗的形态,改写了古典诗歌的意境,通过少女采莲这一超脱、轻松、喜悦而不为繁杂现实所扰的劳动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和逃避冷酷人生的态度。采莲女的容貌、性格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述,完全熔铸在对意象的描绘中。妖娆的荷花与美丽的少女相互隐喻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桨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意境,由此抒写出作者向往的理想境界。

三六、臧克家《老马》臧克家代表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冬天》等。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练的特色。

本诗的主题意蕴。《老马》写于1932年,正是中国革命处在低潮的时候,臧克家对中国农民的真实刻画,表达了对现实苦难的深刻理解。诗人以老马为象征塑造了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形象,表现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苦难所表露出来的韧性。

本诗的艺术风格。《老马》这首诗反映了臧克家典型的艺术风格:词句凝练深邃,简洁平易,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整齐,诗句的结构和字数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

三七、辛笛《航》辛笛,‚九叶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珠贝集》、《手掌集》、《印象·花束》等。

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情绪。《航》写于1934年8月间作者乘船访友途中。因友人家境贫寒,作者面对大海时,内心忽然涌起了对人生遭际的思考与感叹,遂一一融于诗歌中。

三八、田间《给战斗者》田间著有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给战斗者》等。

此诗所表达的民族情感和斗争意志。《给战斗者》作于1937年底。这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诗篇以无比愤怒的心情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变后中国‚复活的歌‛,歌颂着‚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同时回叙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述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号召民众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战斗到底。诗作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九、未然<黄河大合唱》光未然,现代诗人、歌词作者,著有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和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等。光未然擅于歌词写作,他认为,‚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的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作者语)。全诗‚音乐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潮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郭沫若语)。

四十、艾青<我爱这土地》

本诗体现的对祖国、土地、劳动者的真挚而深沉的爱。本诗表现了艾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祖国、对土地、对劳动者的真挚而深沉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整个的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篇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但诗人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并作了美妙的抒写。

艾青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歌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熔铸了情感,注入了社会性的意蕴,从而把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作无限的联想。

四一、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1年,收入作品集《灾难的岁月》,表现了诗人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的真实感受和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四二、鲁藜《泥土》鲁藜,‚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诗作以舒缓清丽著称。代表作有《醒来的时候》、《锻炼》、《时间的歌》、《红旗手》等。

本诗的艺术风格。《泥土》这首诗体现了‚小诗体‛的艺术风格。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这类诗歌作者往往通过哲理性的小诗反映出时代的意义和主题,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诗句短小但内涵丰富,意味深远。

四三、杜运燮《山》杜运燮著作有《诗四十首》、散文集《热带风光》等。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巧妙的构思。诗人将事物的矛盾现象作为构思的基础,揭示出诗人不满足于现状、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带给读者丰富的心理感受;二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人贴切地把追求者比喻为山,再拟人化地展示山的远大追求;三是注重节奏而不刻意限定形式的现代主义特征。诗歌的长短随诗意而定,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美感。

泛读作品散文

四四、鲁迅《春末闲谈》

本篇的主题。《春末闲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文章揭露古今中外的统治者,妄想永远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从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到‚进研究室主义‛,以及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皇朝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也终被推翻,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是昆虫界一个十分‚残忍的凶手‛。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螫中小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使其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不死所以不烂,不活所以不动,因而小青虫的躯体便成了细腰蜂产卵的理想之处。鲁迅从这一昆虫世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了人类社会与之有某些相似性:一切统治阶级所热衷的愚民政策便是那细腰蜂的毒针,他们恨不得‚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只可惜那愚民政策收不了毒针的功效,因而他们终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作者将细腰蜂和反动统治者作比较,分析其异同,揭示其实质,不但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而向人民群众施行种种麻痹术,还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新鲜贴切。

四五、梁遇春《谈‚流浪汉‛》梁遇春著有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他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和中国古代性灵散文的精髓,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作者所说的‚流浪汉‛其实是指一种‚流浪的心情‛,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流浪汉作了诠释:(1)任情顺性,万事随缘,毫无心机而又感情热烈;(2)有创造欲、不受羁绊;

(3)富于幻想、充满乐观。作者认为,流浪汉‚什么传统正道也束缚他不住‛,懂得无限量享受当前生活,代表了一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人生观。作者赞叹这种‚敢赤身露体地和生命肉搏‛的态度,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全的人的生活。

四六、夏丐尊《白马湖之冬》夏丐尊,南社和文学研究会成员,白马湖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杂文》,泽作《爱的教育》等。

本文围绕白马湖冬天的特征写景的特点本文构思精巧,写冬熏在写风,写冬同时又在表现风中之人。文章把无形之风放置在各种场景中去描绘,突出描写白马湖冬天风的‚多与大‛,显得集中而又有特色:首先用‚虎吼‛、‚怒号‛等表示声音的词语,表现风的无孔不入和带给人的寒意。其次通过与无风的晴朗丽日的对比,传神地写出风的凛冽逼人。最后通过写大风中瑟瑟发抖的大地、山、湖,烘托出风的凄厉。

四七、丰子恺<吃瓜子》丰子恺,工绘画、书法,亦擅长散文创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画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全集》等。

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与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表现在对各色吃瓜子相的刻画上,有声有色,形神兼备。作者善于运用漫画中白描的笔法和写生取景的方式,将所写的对象限定在自己的视觉范围之内,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和神韵勾画出来。如抓住‚的,的‛的声响和手、嘴‚摘、塞、咬、转、侧、放、拨、抽、吃‛几个动作来写,就把闲散的太太小姐们的吃瓜子的‚巧技‛描摹得栩栩如生。本文语言幽默诙谐,很有特色。作者生动描摹有闲阶级吃瓜子的神态,充分暴露了这一现象的荒谬可笑和毫无价值。作者写得越郑重其事,就越有幽默的效果。同时采用反讽的手法,明褒暗贬,如写少爷们‚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小姐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化丑为滑稽,使人哑然失笑。

本文的主题意蕴本文写于1934年5月,写的是‚吃瓜子‛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却睹微知著,从中悟出一个消闲亡国的道理:‚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文章通过这个道理指出了中国人在吃瓜子上浪费生命、停滞不前且自炫其技、麻木不仁的可怕,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

忧虑。

四八、丽尼《鹰之歌》丽尼的散文在形式上十分接近于散文诗的写法,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鹰之歌》、《黄昏之献》、《白夜》等。

本文的主题。《鹰之歌》写于1934年底,通过对南方黄昏‚遥远而美丽‛的景色和一个忧伤的故事的回忆,抒发了对为革命而牺牲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反映了作者对昔日美好战斗生活的怀念和企盼黎明的心愿。

四九、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的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雾重庆》、

《群猴》、《保卫和平》等。其代表作《-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一篇报告文学,与夏衍同年发表的《包身工》被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本文将‚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相结合的纪实性形式。文章在表现手法上独特新颖,采用将‚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相结合的纪实性方式,结合厨子的行踪,将太原城内一片惊慌、混乱不堪的真相和城外所发生的各种惨剧曲折地反映出来:戒严、军警查验、民间娶亲被炸、公开奖励告发、‚杀人展览‛成风、‚好人证‛的分类和佩戴要则……这就收到了让事实说话的效果,且极具画面感,同时也使太原城内外的情景沟通到一起,表现出即使是春天到来,在军阀统治下整个社会气候仍如严冬般肃杀。

五十、李广田《山之子》李广田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的散文具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文风朴素、深厚。主要作品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灌木集》、《日边随笔》等。

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层层铺垫的写作特点。本文在结构上曲折跌宕,而又浑然一体,以作者‚我‛登山的见闻为线索,层层铺垫地展开描写。先写‚快活三里‛的秀丽,写香客下山,引出百合花;再写高立山和刘兴两个孩子,引出毒蛇和山鬼的可怕和哑巴父兄摔死的事情,山之子这才出场;而在最后告别后,‚我的耳朵里却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余味不尽。表面看来,关于山之子的描写在作品的篇幅上占较小比例,但作者大量采用渲染、烘托、对照的方法,如用两个孩子的话渲染了泰山的幽险,又以山涧的险峻、迷雾的浓重来烘托山之子生存的艰辛和坚定的意志,以此来多重勾勒山之子的伟岸形象,因而拓深了作品的意境,气氛浓郁。

山之子的性格特征本文描写了巍巍泰山的雄奇、险峻,重在塑造一个泰山的灵魂——哑巴。哑巴的父兄遭遇了被自然无情吞噬的悲剧,但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承继了父兄‚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把自己的生命挂在万丈悬崖之上。这固然是广大山民痛苦生活的写照,但更表现了山之子的纯朴善良、坚毅卓绝、不畏艰险、勇敢大胆、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

五一、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本篇的情感意蕴本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活的诸多细节和片段,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怀念之情。而作者的这种情感是融入到对生活片段的细腻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地表达的。如‚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字里行间也可感觉到作者作为一个青年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仰慕之情。又如‚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由此可知鲁迅先生做事是何等心细、何等认真,也表现出作者观察之细,爱戴之深。

作者是如何刻画鲁迅形象的本文没有将鲁迅作精神化、符号化的言说,而是将鲁迅还原为一个凡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真实地描摹了鲁迅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工作与生病,并以个人化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捕捉了鲁迅许多高度性格化的生活细节,从细微处显现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比如鲁迅的走路姿态,‚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形神兼备,表现了鲁迅精干敏捷、一往无前的精神。‚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作者用具体的时间来展现鲁迅先生工作时间之长,工作量之大,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景仰、怜惜之情。

五二、梁实秋《雅舍》梁实秋,早期专注于文学批评,40岁以后对散文和翻译着力颇多。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散文集《雅舍小品》等。

作者选取的于苦涩中寻觅雅趣的表现角度。‚雅舍‛本无雅处,寒碜、简陋,但旅居其中的作者却颇具雅兴,以他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以及文人雅士的眼光去观照、去描绘,便将简陋化为朴雅,于苦涩中寻觅雅趣。

文章由两个内蕴不同的层面构成:一个层面指向真实的生活环境,雅舍结构简陋、地处荒凉、行走不便、风雨难避、老鼠肆虐、蚊子猖獗;另一个层面指向作者的心理空间,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怡然自乐,处之泰然,有的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和对陈设布置简朴雅洁的追求,即使如大雨滂沱屋顶灰泥突然崩裂,也视之为‚如奇葩初绽‛,仿佛欣赏了某一精彩瞬间。两个层面既相互抵牾又并行不悖,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甘居淡泊,以豁达、洒脱的心态来对待物质匮乏、文坛毁誉和时代风雨的心志。作者善于以自谑的幽默来化解生活的苦恼,旨趣蕴藉。

作者抓住个性特征描绘‚雅舍‛的特点。文章中,作者抓住‚雅舍‛简陋的个性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对‚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先写‚雅舍‛的形态构造:结构简陋,‚孤另另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顶上铺了瓦,四周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接着写‚雅舍‛的地理位置:地处荒凉、行走不便,‚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有客来时,先要爬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又写夜晚、雨天时‚雅舍‛的自然情状:老鼠肆虐,蚊子猖獗;风雨难蔽,如有滂沱大雨,则‚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最后写雅舍内的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只有‚一几一椅一榻‛。

泛读作品戏剧

一、田汉《南归》

田汉,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创办戏剧团体南国社。田汉早期创作的话剧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等。真实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假中有真的喜剧效果。其次,剧本使人物形象的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善于通过人物的自相矛盾和群丑们的互相攻讦,让他们在自我表露、互揭阴私中撕破各种伪装,暴露其无耻卑劣的本相;同时又依照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表现他们不同的喜剧个性。最后,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犀利泼辣、凝练精警,大量使用戏仿、反讽、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喜剧效果。

考前摸底选择

1.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C】

A.质朴善良B.霸道蛮横

C.精神胜利法D.乐观向上

2.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B】

A.《阿Q正传》B.《狂人日记》

C.《故乡》D.《祝福》

3.郁达夫是下列哪个文学社团的成员【B】

A.南国社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D.‚七月‛派

4.《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叙事人称是【A】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D.全知叙事

5.叶圣陶作品《潘先生在难中》一文中塑造的自私而卑琐的小市民形象是【A】

A.潘先生B.倪焕之

C.教育局长D.金佩璋

6.小说《萧萧》表现的生活场景是【C】

A.陕北农村B.浙东小镇

C.湘西农村D.东北小镇

Z.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除《秋收》、《残冬》外,还有一部小说是【D】

A.《幻灭》B.《动摇》

C.《追求》D.《春蚕》

8.《莱竹山房》的作者是【C】

A.萧红B.张爱玲

C.吴组缃D.沈从文

9.《萘竹山房》结尾的‚窥房‛透露了女主人公【D】

A.对客人的关心B.内心深处对周围人的猜疑和憎恨

C.对正常生活的排斥和厌恶D.内心深处对正当人生的向往

10.小说《九十九度中》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A】

A.林徽因B.萧红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6重点考试必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