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论德国地理位置对其传统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11-25   来源:未知    
字号:

德国作为欧洲的中部之国,其地理位置对其国民性格,传统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论德国地理位置对其传统文化的影响

院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U200911797

姓名:车国翼

摘 要:作为一个中欧的大国,德国在其崛起道路上可谓是充满波折。直到1871年,德国才由普鲁士完成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顽强地存活下来并且快速崛起,在仅仅30年内完成了其从传统农业国到一个发达的工业国的转变,德国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中部之国的地理位置是造成这个奇迹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地理位置滋养出了日耳曼精神,后来的普鲁士精神,乃至再后来的法西斯主义。

关键词:环境;战争;日耳曼精神;普鲁士精神;民族主义

俾斯麦曾经说过:“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 ”“德国倒霉的地理位置使她在战略上永远面临一场噩梦:在欧洲的腹地上打一场争夺中欧的多条战线的战争。”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西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东接波澜,捷克,南邻瑞士,奥地利,北方临北海与波罗的海与丹麦相连。作为一个中部之国,德国面临的是复杂的国际形势。屡次遭外国入侵的经历使得这个国家奋发图强,傲然立于欧洲中央。下面从外交和战争的层面简述在强敌环绕的环境下,德国从东法兰克王国到普鲁士王朝战争统一全国的历史演变,并从中归纳出德国国民精神的演变趋势。

一.早期德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德意志国家的历史开始于公元911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被拥立为国王。从911年算起的15年里,德意志就与西法兰克王国为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行了数次战争。可以说,德法两国间从中世纪开始就在进行频繁的战争。

962年,德皇奥托一世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自此开始书写。此时的德意志,是一个自豪而自信的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原来的东法兰克帝国与意大利的大部,它掌握着处理欧洲事务的决定权和发言权,建立了在西欧和中欧的霸权,不仅拥有辽阔的疆土,还拥有众多的民族。

而此后的发展却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1519念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虽然统治者一个拥有极其辽阔的疆土的帝国(仅其欧洲部分就超过了中世纪以来任何欧洲国家的领土,而且还拥有许多海外殖民地),但是这种统治是极不稳固的。此时的帝国已是一个极为松散的邦联。到中世纪晚期的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并分裂成360个小邦国,一千多个骑士领地,而这些邦国与领地的主权,是经过《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确认的。

在此期间,不能不提到的是路德的宗教改革与30年战争(1618-1648)。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重拳打击新教诸侯。由于他的做法与广泛的社会各层(包括农民,平民,部分贵族,骑士与诸侯)相违背,失了民心,他统一德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梦想便很悲惨地破灭了。有趣的是,法国在此期间不顾自己是天主教国家,公然支持宗教改革运动以对抗查理五世,法王弗兰西斯一世与查理五世在1521-1544年间还进行了四次战争。

30年战争的本质是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作为支持德国分裂

德国作为欧洲的中部之国,其地理位置对其国民性格,传统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势力与皇权对抗的外国势力的总后台,法国大力怂恿丹麦,瑞典出兵反对德国皇权,自己也在关键时刻给了德国致命一击,于是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的溃败告终。前面提到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就是战后签订的。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力量:法国从中得到了阿尔萨斯大部,1552年占领的麦茨,图尔,凡尔登和洛林地区也得到确认。削弱德国的目的也得到实现:荷兰,瑞士正式从的过独立出来;瑞典得到了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地区;德国诸侯们完全独立,享有内政,外交上的完全主权;法国和瑞典等有权参加德意志的帝国议会。

30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虽然衰落了,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还能保持对一些复杂民族和自己世袭领地的统治。

二.普鲁士与奥地利的竞争

1618年,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的布兰登领地和波兰控制的普鲁士公国合并成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称普鲁士国家。自此,德意志出现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相争的格局。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阶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容克贵族占有大面积的土地,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并掌握了地方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占据国家的文武要职。可以说,容克贵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而此时的资产阶级力量要弱小的多,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而缓慢,所以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他们表现得怯懦而恭顺,毫无攻击力。

普鲁士几乎与当年的斯巴达一样,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家。普鲁士是靠军事扩张建立起来的,普鲁士精神是在普鲁士侵略扩张中建立的,因为普鲁士精神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精神,乃至后来成了法西斯主义发展的基础。

而此时奥地利的皇族依旧是哈布斯堡家族。18世纪对欧洲,特别是奥地利来说,是“战争的世纪”:1713-1731年间西班牙为收复《乌特勒支和约》而失去的意大利的领土和奥地利的战争,奥土战争又持续了数十年,再加上四十年代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这些都使本就老迈不堪的奥地利更加虚弱。

不得不提到的是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普鲁士为了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而与奥地利作战,这只是七年战争的内容之一。奥地利作战的目的则是要打击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省是他的首要目标。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弱点,奥地利输掉了这场战争,而普奥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越来越深。列强可以维持着普奥的不和,使德意志不能实现统一,同时又可以牵制周边的其他对手。例如1740-1748年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中,法国与新兴的普鲁士结盟共同打击奥地利,在奥地利失去西里西亚省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后,法国又转向支持奥地利,在七年战争中共同打击普鲁士。

此后的拿破仑战争给了德意志沉重的打击。它则使得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领土并一蹶不振,同时还迫使奥皇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称号,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画上了句号。拿破仑战争唤醒了的一致的民族主义,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王朝战争与德意志统一

经过半个世纪的休整,普鲁士的国力逐渐恢复。

1862年9月,俾斯麦就任普鲁士宰相,以“铁和血”的政策在1864-1871年的8年内持续组织和发动了三次战争,从而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进行的战争,俾斯麦称之为“丹麦战争”。普鲁士在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的重大意义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什列斯维系-霍尔斯坦获得了‘解放’,列强使德国受辱于丹麦的华沙议定书和伦敦议定书也被撕毁,抛在列强脚下,列强也默不作声。 任何一个统治者不会想到去侵犯德国领土了。”这表明,德国已经打破了欧洲列强

德国作为欧洲的中部之国,其地理位置对其国民性格,传统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对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蛮横干涉,重新夺回了民族统一运动的主动权。这不仅符合容克阶级的利益,也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德意志人民的利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虽然是由容克贵族阶级领导,但总的来说,“丹麦战争”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民族战争。

1866年,俾斯麦发动了他称之为“波西米亚战争”的普奥战争。为解散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操纵的“德意志联邦”这一统一德国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把德意志联邦解散,并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而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干净利落地达成了这个目标。被称为“德国内战”和“兄弟之战”的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的革命战争。

1870年爆发了俾斯麦成为“法兰西战争”的普法战争。作为“王朝战争三部曲”的终结篇,对普鲁士而言,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实现德意志的“完全统一”,即建立德意志帝国。加之德法两国之间日积月累的民族仇恨,使得它成为了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普法战争是俾斯麦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和拿破仑三世的法国同时发动的。作为战胜的一方,普鲁士得到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并向法国索取了高达50亿法郎的赔款。恩格斯指出:普法战争对德国来说是“1870年的革命”,“德意志帝国是革命的产物,当然,这是一个特种的革命,但毕竟还是革命。”总体来说,它是进步的德意志民族战争,是俾斯麦特种的革命。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的统一最终完成。

结语

纵观德意志从动法兰克王国到普鲁士一同全国的历史,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战争。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位置处于欧洲腹地,是一块战略要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德意志人民饱受战争摧残,同时由于周边国家的民族结下了深刻的仇恨,尤其是法国。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并未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导致德意志缺少应有的民族凝聚力,德意志常常成为周边列强的袭击目标。

德意志在这样的背景下,其版图不断变更人口也频繁迁徙,德意志民族都充满了不确定感和恐惧感。“这种情绪与昔日罗马帝国的荣誉,以及理性的强者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德意志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强烈的变动欲望。”他们骨子里的日耳曼精神——勇猛,效忠和强烈的民族尊严,开始重新被唤醒,并进一步演化为普鲁士精神。

“普鲁士精神带有狂热的奉献精神,其内容庞杂,包括热爱德国历史,热爱德国的土地和德国的一切,以及歌颂军国主义等。”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所产生的显著成效更是加深了德国各阶级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对普鲁士精神的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普鲁士精神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在近代德国史中,浪漫主义者的定义几乎与民族主义者等同。从众多涌现出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意志民族对于普鲁士精神的崇拜已经近乎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普鲁士精神走向了法西斯主义的深渊

参考文献

[1] 李世安,《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18

卷第3期

[2] 张国臣,《论泛德意志民族主义》,许昌师专学报。第18卷第4期

德国作为欧洲的中部之国,其地理位置对其国民性格,传统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3] 王利红,《试论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及其史学的浪漫主义渊源——以德国为讨论中心》,史学理论研究,

2007年第3期

[4] 郭伟峰,《浅析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的外交策略因素》,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

[5] 姚莉,《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西昌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

[6] 王冀平,吉利强,《法国对德国安全关系的历史透视》,河北学刊,2007年3月第27卷第2期

[7] 杨青云,《德国军国主义探源》,天中学刊,2002年6月第17卷第3期

[8] 崔莉,《30年战争后的德意志形势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3卷第3期

[9] 丁超,《析查理五世统一德意志失败的原因》,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 曹凤娇,《论七年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关系》,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

[11] 关勋夏,《略论俾斯麦“三次战争”的性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月

[12] 邢来顺,《德法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联合》,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55卷第2 期

[13] 秦瑞芳,《试析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

20卷1期

论德国地理位置对其传统文化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