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有下列四个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 2.组群布局; 3.建筑形象; 4.工官制度。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建主要有3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1、抬梁式(主要方式)
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 抬梁、穿斗混合式
1)中间用抬梁、山墙用穿斗式 2)抬梁与穿斗的穿插 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
1、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完备) 其主要构件有:柱、架梁(梁)、桁、枋、椽、斗拱 1)柱有六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瓜柱
2)架梁(梁)----梁架中主要受力的构件
◆按桁(檩)条的数字定出大梁的名称,如三架梁; ◆上下梁架之间用瓜柱支承,瓜柱用角背固定。 ▲ 步架:梁架中,桁条之间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清每步2m.
▲主梁----梁架中的架梁称为主梁
▲次梁----在檐柱、金柱之间的梁称为次梁 次梁在大式建筑中叫挑尖梁 次梁在小式建筑中叫抱头梁
当廊子很宽时,两步架宽的次梁称双步梁,一步架宽的次梁称单步梁。
3)桁----梁架上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叫桁,
小式建筑叫檩(受力材)
4)枋----联系两榀梁架之间的,位于桁下的联系材(不受力构件)
5)椽----屋面上,承受屋顶重量(如望板、板瓦、脊饰等),其下传送到桁(檩)的构件称为椽。 按步位分有:
脑椽(扶脊木下) 雀架椽(金桁之间统称) 檐椽(出椽部分)
飞檐椽(檐椽之上重叠而又更长一些伸出之椽)。
(6)斗拱 在大式建筑中用之 A、其构件有:斗、升、栱、翘、昂
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接处的十字开口构件,坐斗称大斗,小斗也称十八斗。 栱----斗栱上与建筑物面宽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的 似弓形的木构件。 翘----斗栱上前后中线伸出的弓形木构件。
升----栱两端,承托枋或栱的左右开口构件,一般称三才升。正心栱两端的升称槽升子。 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其状似象鼻的构件。 B、按斗拱所在的位置,斗拱可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补间科(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C、斗拱的作用
增加挤压面 支撑挑檐檩 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 抗震性能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 D、斗的组成部分:
▲斗口:大斗正面开口的宽度,清代称为斗口,是官式大木建筑中衡量建筑物的标准单位。 ▲坐斗:即大斗,宋代称栌斗。 ▲斗耳:斗的西侧凸起的部分
▲斗腰:斗的平直部分(宋式称为斗平) ▲斗扁:斗的下部倾斜部分 ▲无斗耳的斗叫平盘斗 E、斗拱的出跳:
▲出跴:斗栱向建筑物的里、外挑出,称为出跴。 ▲拽架:每出一跴,其距离称为一拽架
▲ 斗栱名称: 无昂斗栱称为品字斗栱,如:三跴单翘品字斗栱 有昂斗栱称为:
单昂斗栱(三跴、四铺作) 单翘单昂斗栱(五跴、五铺作) 单翘重昂斗栱(七跴、六铺作) 重翘重昂斗栱(九跴、七铺作)
F、斗拱的模数作用
▲斗栱在宋代称作铺作,其计算单位用材、栔。材栔的比例是,一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足材即1材加1栔。
▲清代以斗口为度量衡单位1斗口相当于1材的宽度,即10分。相当于6寸清1营造尺=32cm 斗栱分11等级,1等斗口用足材,1斗口(6寸),以后每一等级降0.5寸,11等斗口1寸。
1-4等:未见实例 5-6等:大殿 7-8等:厅堂 9-10等:亭榭 11等:给装修用的。 太和殿用7等斗口。
计算方法: 例如:
一个斗栱,也称一品、一组斗栱,称为一攒。清代攒与攒斗栱之间距离为11斗口。 清式大木建筑中,明间斗栱6攒(除柱头斗栱外计算),柱与柱应为7个距离,即柱中心之间的面宽为7*11斗口=77斗口。照此类推,次间斗栱5攒,其面宽为66斗口。
柱高,清式规定为60斗口,斗口就是衡量建筑的计算单位。
2、雀替
作用: A.增加挤压面和受剪断面
B.减少净距
C.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3、屋顶
A.屋顶形式有: 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 1)庑殿顶:四坡五脊,即古书所载“四阿”屋顶,乃高贵建筑用之。 2)歇山顶:四坡九脊,较高贵的建筑用之。
3)悬山顶:两坡,屋檐悬出山墙,一般建筑用之,防雨较好。 4)硬山顶:两坡硬山墙,一般建筑用之,防火性好。 5)攒尖顶:圆攒尖顶、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攒尖顶等 6)卷棚顶:无正脊 B. 大屋顶的基本形态
1)深远的出檐,目的是保护木构架和柱、墙。 2)翘起的翼角
3)凹曲的屋面
4)反宇的檐口(屋顶下部叫宇) 5)突出的脊饰 6)丰富的瓦件
C.大屋顶造型的源来 1)帐篷说
2)构架说
a.房屋拼合说
b.用竹做屋顶形成的曲线
c.下凹说 屋顶原是平的,但时间长了,柱子下沉,形成凹曲的屋面。 3)功能说(由林徽因提出的)
a.排水 《考工记》记载:“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
(轮人:制车匠人;上:上部;宇:下部;尊:陡峭;卑:平缓)
b.调整阳光角度 “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盖:屋顶;景:影) D.大屋顶的构造做法
1)举折法(宋)与举架法(清)
举折法:
先定好脊榑的高度再往下推算其它榑子的高度(榑:檩或桁) 举高=(1/3~1/4)B 举架法:
最下架——五举(规定不得小于五举),最上不大于九举,中间依此类推。 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顶处理的 一种方法。将正脊往山墙两端推出,但檐部不推。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 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3)侧脚与生起——檐柱做法
4)翼角起翘曲线: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E.大屋顶上的瓦件
1)屋面瓦件: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帽钉
板瓦:1/4圆筒瓦 筒瓦:1/2圆筒瓦
勾头瓦:带瓦当的筒瓦 滴水瓦:带滴水的筒瓦 2)屋脊瓦件:正脊、垂脊、戗脊
3)吻兽: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
走兽:仙人骑鸡、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羧猊、獬豸、斗牛、行什
4、木构架建筑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
3)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 4)减少轻微地震危害;
5)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 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易腐蚀;
2)跨度、挠度、硬度(质地)都较弱; 3)树木成材慢.
4)木构建筑发展成熟后,容易走向僵化,
不利创新
.
5、为什么中国古代官式建筑长期以来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 1)可以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
这是由木构架建筑体系可采用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的特点决定的。
2)可以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包括建筑的布局、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
3)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
如古代建筑中的台基、桂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宫式)建筑的制度。 又如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建筑“非壮丽无以威天下”的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所组成的建筑可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同时,又有一套封建秩序、礼制、正统观念来巩固这一套建筑的制度,因而,长期形成下来。
二、组群布局 1、单体建筑:
1)单体建筑构成要素——间,即四柱包围的室内空间称谓“间”。 “间”→“单体建筑” → “庭院” →“组群”。 2)出廊
3)面阔与进深
4)单体建筑平面特征:
A.多数建筑坐北朝南,规整、严密、前后左右对称,呈矩形布置。 B.面阔奇数,明间大,旁各间次之。
特殊情况,如北京故宫文洲阁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平面面阔六间,它是取《易.大衍》所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而成的。
2、组群布局:
基本单位——院落,即庭院
1)布局原则:A、中轴对称,可有次轴,或纵横轴并存。
B、前后左右庭院一定要串通,有“路”可通,形成空间的联系和过渡(称为“进”)
2)布局构成方式:
A、合院式,有三合院与四合院,封闭性较强。庭院的大小,形状似建筑的功能需要和地区气候不同而异。 这种布局方式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强调尊、卑、主次、上下、长幼的秩序等级。 优点:安静,舒适、防风、防沙。院落大小形状可变,适应性大。 缺点:封闭、土地浪费大。
B、迴廊式: 组合方式是迴廊与建筑相结合。 C、综合式:
D、不对称式: 即平衡规整式。 3)庭院式布局的多种功能:
A.空间聚合功能:联系方便,适合于中国家庭的结构。 B.气候调节功能
C.场所调适功能:低层高密度 D.防护戒卫功能 。 E.伦理礼仪功能 F.审美怡乐功能
4)组群布局特点:A、中轴对称,向纵深发展的布局方式,集中表现在:轴线明确,主题突出。
B、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组合和序列,集中表现在:空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序列节奏感强
C、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如同中国长卷书,有起、承、转、合,有始有终,有平铺,有高潮,富有节奏。集中表现在:艺术表现整体观念强,连续,完美。 D.突出内向型的布局
E.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三、建筑形象
1、外形特征:①中轴对称。
②上中下三部分:台基、柱廊、屋顶 ③丰富的色彩与装饰。
2、丰富的平面变化引起丰富的屋顶变化。
中国屋顶是民族特色主要的表现之一。除常见的几种屋顶形式外,还有钩连搭式(拼连式屋顶)
、十字脊顶、丁字脊顶等
组合类型。
3、不同的台基、柱身、屋顶组合丰富的建筑形象。 台基----低台、高台;
简台、繁台(须弥座); 单层台、二层台、三层台; 工字形台、凸形台等。
柱身----虚:柱廊、斗栱、门窗、格扇。
实:墙身。 五德终始说:
4、瑰丽多采的建筑色彩,是中国古建筑形象特点之一。 由于保护屋面而采用了琉璃瓦和脊饰。 由于保护木材而采用了油漆、彩画。
土 →木→金→火→水→土
朝代更迭:黄帝→夏→商→周→秦→汉 黄 →青 →白→红→黑→黄
5、装饰:全国装饰分为:1)京式,即官式;
2)苏式,江南苏州一带; 3)粤式,广东地区为主。
还有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三塑(泥塑、灰塑、陶塑),嵌瓷,琉璃。 6、装修:有天花、藻井、槅扇、槛窗、支摘窗、挂落、雀替、门罩、屏簾、横披、家具等。 7、彩画:(1)京式(官式):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
(2)苏式(江南苏州)
◆和玺彩画题材以龙、凤、锦为主,色彩加点金。枋心两侧有∑线。用于宫殿帝王所用建筑物上 ◆旋子彩画题材用花瓣,用整瓣或半瓣,如一整(瓣)二破(半瓣)。用于宫殿建筑。
◆苏式彩画用于园林或住宅的柱廊梁枋上,作包袱形,内书山水、人物、动物、花卉,书法比较自由。
四、工官制度 1、名词解释:
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即工官制度。 2、历史沿革: 商→ 周 → 唐 → 宋 → 清 工→ 司空 → 都料匠 → 称将作监、将作少监、少府→工部 3、工官的职务:1)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
2)管理、估计工料和储料、施工。
4、优缺点: 优点:他们的职业世袭,技术祖传,质量保证;
缺点:工人被看作“下人” ,社会地位低下;留于保守,墨守成规。
世界六大建筑体系:
东方:黄河流域中国建筑体系 恒河流域印度建筑体系
两河流域的波斯建筑体系(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西方:爱琴海的希腊建筑体系 尼罗河的埃及建筑体系 南美洲的玛雅建筑体系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述略
一、原始社会建筑 (上古时期)(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旧石器 →中石器 →新石器时代 (打为旧,磨为新)
三代以前,谓之史前,史称三皇五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黄河流域
天然崖洞→地穴建筑→ 半地穴建筑→ 地面建筑 旧石器 →中石器 →新石器时代 地穴建筑 半地穴建筑 地面建筑
西安半坡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即仰韶文化时期)
2、长江流域:
巢居→干栏式建筑
3、原始社会建筑说明:
1)建筑主要是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
2)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是根据地理、环境状况而定。 3)原始社会的建筑类型首先是住宅。
因为“人类在从事文化艺术之前,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马克思语)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476春秋)(约1600年)
1、社会特征:
A、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出现社会分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B、产生了阶级分化与阶级对立—奴隶与奴隶主
C、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青铜工具得到校广泛的应用
2、建筑成就: 1)技术上
A、由于青铜器的运用,墙壁光滑陡直,柱础上还有铜櫍垫托。
B、由于制陶技术的发展,发现郑州商城房屋遗址,地基填土夯实、焙烧、铺白灰筑成。 C、夯土技术的发展,在施工方面有了版筑法,为高台建筑出现打下基础。 D、出现定向法、定平(水平)法。
2)在建筑形制上,盛行高台建筑,又叫台榭建筑,有房称榭,无房称台。 A、高台建筑优点:地势高,防虫、防水、防潮、防野兽。 B、高台建筑缺点:浪费劳动力,夯土费时,上下使用不方便。
3)建筑类型增多,除住宅外,出现台邑(大夫之城)、国(诸侯之城)、城、郭、市(市场)、肆(手工业作坊)、间里(住宅区)、宫室、宗庙、陵墓等。 在城市方面:《考工记》记载周朝的都市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工匠建造王城,每边长 九里,各有三个门。城内纵横 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九轨(一轨为8尺)。王室居中,左侧宗庙,右侧坊社(或社庙),前面是朝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
4)建筑形式上:四合院已形成,屋顶人字形,木构架,“茅茨土阶”阶段。 《考工记》:“商人四阿重屋。”
5)在艺术上—木材上已有雕刻、绘画。但实物不多, 文献记载如《淮南子》:“桀纣为璇室(美玉也)、瑶台(以玉钸台也)、象廊(以象牙为廊)、玉林”。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秦汉、三国(公元前476年公元280年,七百余年)
1、社会特征:
A、从分裂走向大一统
B、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生产力发展 C、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2、建筑主要特征:
1)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在汉代)
A、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促进了榫枊结构的发展,促使木构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简瓦、板瓦运用。砖也出现了(秦砖汉瓦)。
B、战国时的高台建筑逐渐衰落,秦汉时代楼阁建筑开始兴起。
楼阁有数多优点:
1)人在平面上活动,较之登高台方便; 2)木构建筑在平面使用上也较灵活。
3)建筑形式可以做到雄伟、壮丽、能满足封建帝王“非庄严无以威天下”的目的
2)在城市方面,布局结合地形,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已形成制度。
3)在建筑类型上,除宫室、陵墓、住宅、苑囿外,仍盛行祭天地的辟雍、坊社等礼制建筑
陵墓:地上陵台(方锥形)
实例: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寝
(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65~960年)
建筑主要特征
1、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已经成熟,斗栱大量出现在建筑上。 2、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古代建筑达到繁荣。
3、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在建筑类型新增了塔、幢、石窟和寺院。
4、在建筑技术上,砖石建筑得到了较大发展。多用在陵墓、桥梁、塔幢和牌坊。 5、城市布局方面,里坊制度达到鼎盛时期。
主街长8公里、宽150米。主街左右用纵横街道分全城为一百零八坊和两市。设计者是杰出的建筑和规划家宇文恺。 6、建筑艺术真实而成熟
(三)宋、辽、金时期(公元960~1279年)这在历史上是南北封建割据与对峙的局面。
建筑主要特征:
1、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建筑类型的变化。
2、城市中里坊制度不适应了,出现了沿街设店和按行业成街的布局。 3、人口的增加,产生了娱乐性建筑和公共设施。如:邸店(旅店)、酒楼、瓦子(戏院)、作坊和商店也有较大发展。 4、以中国山水画为特征的园林也兴起并发展起来。如:艮岳 5、南方的建筑风格转向纤细、华丽。 6、建筑著述的发表:《营造法式》的编纂和颁发,是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主将作监李诫所完成 的。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坊庙、宫署、府第等建筑工作而颁布了这一部各类建筑的设计、结构、 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用书。
(四)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1840年)
1、社会状况:
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时期国家的统一
和繁荣,给建筑带来大幅度地变化和发展,从城市规划、各种建筑类型,一直到装饰、装修、家具、色彩等。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政策也束缚了生产力,摧残了明代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在建筑创作方面,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1)建筑群体的发展,如城市规划、各种大型群体建筑等。
著名实例有:元大都和北京城,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山东曲阜孔庙与承德避暑山庄
2)建筑装饰、装修、家具、色彩、彩画等的发展。 3)多民族国家建筑形式,技术和风格的融合和交流。
第三章 明清北京城与故宫
一、 明清北京城 1、历史沿革 北京沿革:
燕国都(蓟)→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2、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局。
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北京鼓楼西侧,积水潭东岸)。 北京道路系统成方格 网状。城和宫殿后移。 道路分为主干道 (25m)和一般胡同 (6—7m)。
3、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
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 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城区 舍弃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墙,使城市 面积缩小约百分之四十。在以后的半个 世纪里,这里是一座地方性政治、军事
中心城市——北平府。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了仿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在宫前布臵五部六府官衙,又将南城墙向南移了约0.8公
里。
到明代中叶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进犯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又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强城防。但限于当时财力,这道外郭城墙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从东西两端折而向北和旧城城墙相接,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凸”字形轮廓。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从以上北京城墙三次向南移动中可以看到城市在逐步向南发展。 造成这种趋向的原因是,城市对外交通以及居民的结集地,商肆、
旅邸栉比鳞次,人口异常稠密,加上通向南方的陆路交通,以及通惠河漕运重新开通后码头也汇集在前三门外,使这一带格外繁
华。
为此,永乐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二年两次向南扩城,把原来城外最
热闹的居民区围入城中,同时也把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天坛、山川
坛等一并围入。
4、北京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臵,宫城外圈套筑 皇城,皇城外套筑内城,构成三重城圈。宫城内 采取传统的“前朝后寝”制度,布臵着皇帝听政、
居住的宫室和御花园。
北京正阳门、瓮城、箭楼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箭楼砖砌壁垒式建筑。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厦,
连城台通高38米,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5、宫城南门前方两侧布臵太庙和社稷坛,再往南为五府六部等官署。宫城北门外设内市,还布臵一些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这种布臵方式完全承袭了《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
6、北京城布局特点:
(1)高森重重的围墙;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2)规整、严肃对称的中轴建筑布局;
(3)道路棋盘式,街坊胡同式,住宅合院式; (4)充沛的水源布臵和通畅的排水系统。
二、北京故宫
1、概况:又名紫禁城,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历时14年才完工。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
过南北之门。宫内大体可分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在前,为礼仪及行政办公区; 内廷在后,为帝后居住区。 宫城由若干大小院落组成。
内廷主体称“后两宫”,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三殿为主,建在全宫中轴线后部,四周由殿门、廊庑围成矩形院落。乾清宫、坤宁宫二殿都是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属帝后正殿的标准规格,是家族皇权的象征。
外朝在中轴线上前部,主体称“前三殿”,即建在高8米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四周由殿门、廊庑、配楼围成院落。 它是皇帝举行大朝会及国家其他大典的地方,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文华、武英两殿也属于外朝部分。
文华、武英两殿都是皇帝的别殿(便殿),是皇帝召见臣下和斋居之所。
武英殿又作为皇后生辰时大臣们的“命妇”在此进贺的场所。 文华殿又是读书、授课的地方,殿内供有孔子像。
2、前朝
左右的体仁、弘义二阁虽是配楼,也用最高规格的庑殿顶,为全国惟一孤例。 院落长
外朝主殿太和殿面阔十一间,为重檐庑殿顶,殿内用金龙柱,比乾清宫又高一等,是全宫最高规格的建筑。
437米,宽234米,也是全宫最大的。
太和殿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正中放臵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保和殿在故宫中和殿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后期以来,保和殿也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式的处所。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文渊阁座落于明代圣济殿旧址,它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开始修造,1776年建成,专用
于收藏《四库全书》等皇家重要典籍。它与北京郊区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也称内廷四阁。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构造,仿照宁波天一阁的规制,楼上为一整间,楼下则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意
境,意在防火。
3、后宫(内廷)部分,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
东西六宫之北,隔一东西向巷道,各建五所并排的院落,每院内各建前后三重殿堂,各有厢房,形成三进院落, 是皇子住所。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规整对称地布臵于后三宫左右。
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两条南北向巷道。每巷自南至北各建三宫,东西各六宫,宫间隔以东西向巷道。每座宫都是一独立单元,外围高墙,正面建琉璃砖门;门内前为殿,后为室,各有配殿;后室两侧有耳房,形成二进院落。东西六宫是妃嫔的住所,其东西外侧原尚有内库房。
内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区,主要部分分三路。中路即中轴线上的后三宫。
故宫的后半部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 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
事和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 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
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 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 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
花园。
交泰殿,《易·泰》:“天地交,泰。”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 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在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养心殿在西六宫前,是清代帝王的住地,日常办公、接见臣下部在此,取代了明朝以乾清宫为内廷主殿的地位。 东暖阁是皇帝起居和召见亲近大臣的地方,室内装修素朴古雅。 养心殿东暖阁,慈喜太后“垂帘听政”之处。
5、特点:
(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如建筑布局、体型、大小、开间、重檐、台基、色彩、斗拱、彩画等都表现突出太和殿这个建筑中心。
(2)等级制度森严。高围墙,重重院落,森严的门禁戒卫,宫内一片阴森气氛。
(3)从布局上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方式:
A、突出了中轴对称的空间序列 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 C、尺度上的处理很严谨 D、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
(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
排水:在70多公顷的宫城中有河道约12000米供防卫、防火、排水用。宫中又有完整的沟渠系统,所有地面水均排
入金水河,再排入护城河,故大雨也从不积水,宫中用水有井约八十口。 防火:有防火墙、防火道等。
采暖:设有火道坑,室外台基边裁口设焚炭处,热空气可通至室内。
(5)在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彩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
(6)整个建筑环境,气氛协调。太和殿庄严肃穆,
而后花园布臵了亭台楼阁,建筑轻巧,绿树成荫,富于生活气息。
(7)用料讲究,施工精细
A、用人:十万工匠、百万夫役
B、用木:太和殿用木5200立方米,即2.2立方米木材/每平方米
C、用砖:砖48斤/每块,采用磨砖对缝的工艺,重要地方铺7层砖。金砖的使用。
D、用石:铺地,整石每块1万多斤,铺地用石10万多块,台基、台阶都用石,来自房山县大云窝。太和殿后的御路石重200多吨。
6、突出建筑的设计手法分析 (1)从群体来说,手法有:
1)中轴对称,最正中布臵太和殿建筑。
2)步步高升法,用台基抬高太和殿,使其产生高大雄伟的效果。 3)五门制引向太和殿。
4)不同形状、大小的广场的变化,最后引出太和殿。 5)周围建筑尺度较小,对比突出太和殿。
6)环境的严肃气氛(不植树木)以突出太和殿
(2)从单体上分析手法有:
庞大的体形;高耸的外貌;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11开间的面阁;崇高的台基;高贵的彩画和装饰。 总之,太和殿是布局中心、功能中心,也是视觉中心、构图中心。
7、太和门和其庭院的设计方法:
太和门是故宫中轴线上的一个设计难点:午门使太和门必须大,而太和殿又使它不能太大。 (1)拉开与午门的距离
(2)引河入院,河作为配角起了很大作用
4、御花园
御花园南北深八十米,东西宽约一百四十米。园内的主体建筑为钦安殿,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以它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地布置了近二十座建筑。由于多数建筑倚墙而建,只有小巧的亭台立于园中,因此园内尚显得比较舒敞。
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
紫禁城内的花园,其位置若在主要宫殿轴线上,则采
取均衡对称,左右呼应的布局,如御花园和慈宁花园。如果花园位置不在宫殿轴线,而是在主体宫殿之侧,布局则灵活多变,以曲径通幽,迂回曲折,取得步移景迁的艺术效果。建福宫花园与宁寿宫花园就是如此。
第四章 坛 庙 一、坛庙的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它最早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后期。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有祭祀起源迹象者大约为2-4万年前,最多为10万年前,更早的迹象则难以寻觅。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了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人类早期的坛庙多为露天形式,后来随着社会和建筑的发展,坛保留着露天而祭的形式,庙则有了各种形式的发展。
二、坛庙的种类 1、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在封建社会,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京城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南面设天坛祭天,设先农坛祭神农;日坛在东面;月坛在西;地坛和先蚕坛在北。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祭祀。
社稷坛祭土地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着国土和政权。不仅都城有社稷坛,王国诸侯和府县也有,只是规格较低,皇帝的社稷坛用五色土,而王国用一色土,坛比太社小3/10,府县则小1/2。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之礼之处。
东岳泰山,汉武帝后历代的“封禅”的活动,使得泰山之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制度。
中岳嵩山庙与泰山岱庙的规格、形制一般。
“明堂”,最早是皇帝居住,处理政务与大臣商议朝政及祭祀的地方,后来主要用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 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
2、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太庙建7庙或9庙,或在一座建筑里设7室或9室。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
三品以上可建5间9架,奉5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5架,奉4代祖先。 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父、祖2代神主。
3、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包公祠等
三、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一 总 概 况
(一)平面组成 1、内、外坛 2、五组建筑群:
(1)圆丘与皇穹宇 (2)祈年殿与皇乾殿 (3)斋宫
(4)神乐署与牺牲所 (5)丹陛大道 (二)平面特点
1、中轴线偏东 2、大门西向
3、密植的柏树环抱着疏朗的建筑,气氛庄严肃穆
二 主要建筑分析 (一)圆丘 1、概 况 2、特点
1)平面方圆以象征天圆地方
2)矮围墙高1.8米,外面古柏耸天,似在脚下,有超脱而上,与天相接之感。
3)圆丘所有平面直径、栏板、石级、石块的数目都是奇数,并大都与“九”有关。
4) 色彩处理,灰色的砖地,暗红的围墙上覆盖蓝色琉璃瓦,墙外是苍翠的松柏,深沉的色调,把白色丘坛烘托出来。
(二)皇穹宇 1、概况: 2、特点
1)内部雄伟壮丽。 A) 天花藻井由镏金斗栱承托,色彩鲜艳 B) 八根金柱,画满了红地金花的卷枝莲 2) 声学处理成功,表明了施工的精度 。
3)从皇穹宇入口的砖砌拱门向内看,以门框为景框,望见皇穹宇为一完整之画面。
(三)祈年殿 1、概况:
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
2
祈年殿内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 中心4根柱子表示 一年有4季 第二排有12根柱子表示 一年有12月
外两排加起来有24根表示 一年的24节气 三排总共有28根表示 28星宿 内部的36根短柱表示 36天罡 周围矮墙的72根敦柱表示 72地煞
天坛祈年殿内中心石-天然大理石(龙凤石)
3、色彩处理
采用灰地、白坛、蓝瓦。围墙内高1.8米,外看高3米,人在其中似乎站在天空,这种处理手法,充分反映了崇高敬天的思想。
4、处理手法特点 1)象征主义手法;
2)空间处理采用“先小后大”,“欲弛先张”的对比手法 ; 3)气氛处理,极力营造与天相接的氛围;
4)色彩处理采用灰地,白台基、蓝屋顶,代表了天空的色彩,表现出庄严肃穆感。
结束语
北京天坛总平面——圆丘——皇穹宇——祈年殿
北京天坛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给全人类留下的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