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原理概括题 二、判断分析题 三、简述题 四、论述题
二、判断分析题。
1、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答: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题中观点歪曲了国家的职能和本质,是剥削阶级为维护剥削制度所作的辩护。
2、质和属性同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误。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存在,事物就存在;质发生变化,事物就转化他物。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度内量的变化不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3、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答:正确。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瓦解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答:正确。实践使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分化,形成了主观世界:实践使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二统一,一方面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另一方面又是主客观世界相二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5、人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但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答:错误。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客观的,人不能自山选择,生产关系反映的虽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它反映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物质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因而一定时期的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
6、实践是主体对象化和客货体非对象化的统一。
答:正确。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实践客体非对象化是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即客体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践就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对象化的统一。
7、阶级是法律规定和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的社会集团。
答:错误。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题中说法是把阶级看成是一个政治范畴,没有把握阶级的本质。
8、把握量是人识事物的起点,把握质是认识事物的深化。
答:错
误。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因此质是区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紧密相联,但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把握量是在把握质的基础上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9、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正确。(1)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3)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但无论正确、错误的意识都有客观基础。
10、主体是主观的,客体是客观的。
答:错误。(1)这两对范畴是有区别的,而不是等同的。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主体并不就是主观,主体并不单纯是精神。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体也并不就是客观。(2)这两对范畴是有联系的。主体包括主观精神,没有主体的主观和没有主观的主体都是不存在的。客观包括客体,没有客观的客体和没有客体的客观也都是不存在的。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能是客观的物质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
答:正确(2分)。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3分),人们也不能自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为它同样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物质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方式,它还制约着人们的物质利益(分)。
12、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和客观事物的辩证性是统一的。
答:正确。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与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内在一致的。表现在:(1)无论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还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法,都属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2)两者都是客观的辩证法,都过大量的中介系统而相统一;(3)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包含、体现着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13、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错误。该题中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哲学上的物质看成是某一具体物质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1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4、质和事物 是直接同一的,量
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答:正确。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向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容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有质就有事物,质变了,事物也转化他物。而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主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与事物 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决定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15、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答: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上,但这并不是说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相反物质始终决定着人的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性质、能否发挥及发挥的大小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认为人的活动可以不受规律的制约是唯心的。
16、生产关系既有客观性,以有主观性。
答:错误。(1)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其性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物质利益,人们的物质需要能否满足,满足的程度如何,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都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17、发展是多向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答:正确。发展即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人无序到有序的运动,就具体变化方向而言,是多向的,有单一水平的运动、下降的运动和上升的运动(3分);但就总方向而言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事物变化的主流和本质特征,在事物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承认发展是多向性的和上升性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割裂二者的统一,势必陷入形而上学。
18、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答:错误。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之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认为世界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只是上观唯心主义观点,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9、相对静止是物质的特殊状态。
答:正确。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决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或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但不等于事物没有运动,其实相对静止中始终存在着运动。
20、意识的产生不是单纯的生物过程。
答:正确。意识在起源上个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单
纯的生物演化最多只能形成动物心理,要产生人的意识、实现质的飞跃,只有借助劳动劳动为意识之产生提供了需要和可能,促进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所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1、意识的真正源泉不是人脑而是外部世界。
答:正确。意识固然是物质的外壳——人脑机能,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是意识不是来自人脑,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原材料还在外部世界,客观外部世界中的事物进入到人脑,就形成了意识,无论正确还是错误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22、物质形态是多样性与同源性的统一。
答:正确。我们现存的物质世界是同源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多样性是同源性的多样性,离开了同源性,多样性就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世界力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体现,世界统一于物质;反过来,同源性又是多样性的同源性,离什了多样性,同源性也就失去了意义。
23、自在世界是客观的,人类世界是主观的。
答:错误。这两者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这些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的门分)。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白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它同自在世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人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的,人可以 改变自在世界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规模起作用的方式,但不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24、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错误。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工者既相互区别,在对象、揭示的规律上各有不问:又有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展开说明,。
25、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答:错)。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像、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而且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不是独立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作用再大,也只有渗入到三个基本要素中才能发挥作用。
26、时空观是绝对性和相对的统一。
答:正确。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7、国家是从氏族演化而来的,所以国家和氏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错误
。国家固然是从氏族演化而来的,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1)国家按地域不同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2)国家设立特殊权力机关;(3)国家征收赋税。
28、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正确。这是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表达,意识虽然具有主观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是客观的,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有客观原型,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9、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错误。题中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虽然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但决定历史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的作用再大也只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并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0、感觉了的东西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
答:正确。题中观点把握了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觉只是对事物个别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肤浅认识,不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因而是深刻的,只有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深刻地感知事物。
31、相对真理是包含某些错误因素的真理。
答:错误。题中观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相对真理也是真理,只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近似正确地反映,有待于深化和扩展,而不是说真理中包含有谬误;只要是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错误歪曲的反映,二者有原则界限,借口真理相对性否认绝对真理这是相对主义真理观。
32、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一切都是必然的。
答:错误。固然一切现象和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是有原因的,这是决定论的基本观点,但不能对决定论作机械理解,题中观点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把必然性绝对化,实际上是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从而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
33、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以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一项政策对与错、是与非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因为实践不仅具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理论,它本身的正确性要经过
实践的检验,而且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所以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4、社会形态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正确、社会发展一方面受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制约,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及所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和趋势,社会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是人以一定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具有选择性,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一个民族可以跨越一种成几种社会形态而发展。
35、反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答:正确。反映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是主体借助于方法、手段作用于客体达到在思维中对客体的再现,无论是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反映都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承认这一点就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方面反映又不是直观的、照镜子式的映现,lhJ是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抽象思维深入到事物内部,揭示其本质、规律,建立起的科学理论,坚持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6、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正确。社会发展一方山受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制约,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及所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和趋势,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是人以一定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具有选择性,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一个民族可以跨越一种成几种社会形态而发展。
37、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一切都是必然的。
答:错误。固然一切现象和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是有原因的,这是决定论的基本观点,但不能对决定论作机械理解,题中观点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把必然性绝对化,实际上是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从而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
38、假象是本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答:正确。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分真象和假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因而是本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39、相对真理是它包含着某些错误因素的真理。
答:错误。题中观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相对真理也是真理,只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近似正确地反映,有待于深
化和扩展,而不是说真理中包含有谬误,只要是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错误歪曲的反映,二者有原则界限,借口真理相对性否认绝对真理这是相对主义真理观。
40、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正确。人是历史的剧作者是强调人特别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历史中的能动创造作用,历史活动和自然界的活动不同是山人参与进行的,离开了人和人的活动就无历史,因此历史发展是有选择的。承认这一点就坚持了历史辩证法;人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是指历史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着客观规律的过程,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发展又是决定的,承认这一点就坚持了历史唯物论。
41、真理和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正确)。真理和价值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和相互作用。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随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42、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只要有效地保护其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错误。任何上层建筑都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自己的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但究竟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什么作用要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它所服务的基础是先进的,则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所服务的基础是落后的,则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43、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心。
答:错误。人的本质既不在于人的生物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本质如何是山后天社会环境造成的;题中观点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理性、意志,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
44、人是目的,但不是手段。
答:错误。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作为手段是指人是客体,人的活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人作为目的是指人又是主体,人创造价值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是价值的占有者、享用者:所以人是目的和手段、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45、真理是相对的因而是多元的。
答:错误。真理固然是相对的,但不是多元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每一时代的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近似正确的,有待于扩展和深化,而不是说真理没有客观的内容,人们在某一特定条件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题中观点实质上是借口真理的相对
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是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
46、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正确。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是山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虽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社会形态、改造社会形态,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这种认识和改造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以社会形态本身固有的规律为前提,所以不能自山地选择社会形态。
47、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正确。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48、没有抽象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答:正确。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真理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9、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答:错误。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唯物史观确认的,但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起过显著作用;题中观点完全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个人意志,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0、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
答: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反映的和摹写的方面与认识的能动的和创造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旧life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题中观点把反映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混淆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51、并非所有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答:错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对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偶然、零碎、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有本质,也是本质的表现,没有元本质的现象,也没有无现象的本质。
52、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答:正确。社会发展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合目
的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指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一个客观过程,社会发展的目的性是指社会山人组成,离不开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3、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答:正确。人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某一历史任务成熟时,必然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并组织群众完成这个任务,这也就是“时势造英雄”
54、在认识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答:错误。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了反映论,也就是说主张可知论,在是否可知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辩证法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55、认识主体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答:正确。认识主体的受创性是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从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的认识活动既受到实践范围、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客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制约: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主体不是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选择、摄取、加工信息。
56、历史是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答: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认为英雄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57、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答:正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既有绝外性的一面,包含着绝对正确的客观内容,又有相对性的一面,它没有穷尽一切真理,有待于扩张、深化,一句话有待于发展。
58、人类活动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答: 正确。“物的尺度”是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结构、属性、本质、规律给人的活动设定的准则、规范。“人的尺度”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是山人的需要、本质力量设定的准则和规范,人的活动一方面依赖于物,必须遵循物的规律;另一方面
又要根据人的需要和本性塑造和改革物。
58.如何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具体地说,我们应当做到: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⑤坚持可持续发展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坚持改革开放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5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60.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建与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1、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