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彭玲玲
来源:《甘肃教育督导》2014年第01期
幼儿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当今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来不用操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帮助大人们做些什么?相反,许多孩子只想知道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对一些事情也有责任,做事情的时候常出现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情况,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缺乏,急需培养。
如今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小皇帝”、“小太阳”,出现了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更有甚者,爷爷奶奶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即使上幼儿园了还在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脱衣裤等事情。因此,这些孩子在家长的过度溺爱之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而且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等等,经过多年地幼儿教学,我也在不断地思索和研究,就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主要归纳了以下两点:
一、家长的溺爱和包办代替造成了幼儿自理能力差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现在不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对孩子进行各种特长的教育和训练。
孩子的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怕麻烦,不是去教会孩子,而是直接就代替孩子做了,导致了孩子不会自理。
二、孩子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也造成了幼儿自制能力差
比如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呢?也由于种种的原因,不愿意浪费时间,也就代替去做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这样在家庭中,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权利,包办代替了一切,使幼儿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养成了依赖成人的习惯。阻碍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怎能指望他们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实,幼儿自理能力差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人人面对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