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现代建筑及“欧陆风格”的融入 姓名:孙 旭 晨
学号: 0911121030
指导老师:赵 芳 琴
系别班级:09建筑学
中国现代建筑及“欧陆风格”的融入
孙旭晨
学号:0911121030 专业:09建筑学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符,这个我想每一个学建筑的学生应该都是听过的,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设计之初要考虑到很多建筑配景,以及风格的表现。现代建筑当中,存在很多的欧陆风格的融入,这是西方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这其中有很多很复杂的社会历史影响,就像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现代园林规划以及后现代建筑及现代建筑仍旧存在相当大的影响一样。但是欧陆风格的荣谷和中国古典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不一样。总之,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欧陆风格,艺术设计
1.引言
建筑一直作为一种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并列在一起。而与其它艺术门类比拟,建筑最具实用价值,具有双重特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其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比例不尽相同。对此萧默先生曾作过如下划分:低尺度公寓、仓库、车棚和水塔,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趋近于无;一般的学校、病院、商店和办公楼的精神性便有所进步;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则处于精神性的高段;至于纪念堂、宫殿、教堂、寺庙、园林则更高;而纪念碑、纪念塔、凯旋门等则已经没有什么物质性功能要求,精神性则特别高扬。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这个我想每一个学建筑的学生应该都是听过的,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设计之初要考虑到很多建筑配景,以及风格的表现。现代建筑当中,存在很多的欧陆风格的融入,这是西方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这其中有很多很复杂的社会历史影响,就像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现代园林规划以及后现代建筑及现代建筑仍旧存在相当大的影响一样。但是欧陆风格的荣谷和中国古典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不一样。总之,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2.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及其历史渊源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2.1.中国建筑的精神和思想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
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2.3.中国建筑的具体布局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2.4.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及发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
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3.中国现代建筑“欧陆风格”的融入
在中国“欧陆风格”的出处,我们无法准确的把握,若干年前,当建设方提出他们的设计要求时,“欧风”这个词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设计市场。在某些开发商眼中,“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于是建筑师们无奈的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于是西洋古典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挟“欧陆风格”之名,卷土重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欧陆之风”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的几次西洋建筑潮流,它并不是受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外部影响而引发的,而是在中国内部,为了“内需”,而自力更生演绎出的一股艺术风潮。而且此“风”大有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之势,但实际上,它却直接反映了中国建筑商品化的转型时期,商业文化对建筑市场和社会文化的冲击。
3.1.中国现代“欧陆风格”建筑的三大特点
第一,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神庙建筑是神的住所;在工业时代神庙式的建筑成为了银行的办公楼,因为钱是资本主义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神庙竟成了高层住宅顶部的设备间、水箱间。建筑语言被滥用了。
建筑上的山花、弯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人。
第二,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采用新的轻型材料,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甚至到了室内设计也不甘落后,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包括图书馆、旅馆、办公楼、商业用房,乃至家庭装修都偏爱欧洲古典样式。
第三,“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但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
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而且这类自吹自擂的楼盘名称提醒人们注意到,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好,只是作为对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炫耀,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的真正追求。
这样的“欧陆风格”建筑,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类似“欧陆风格”的情况并非史无前例。英国十八世纪的时候,建筑上曾出现过“中国风格”的热潮,从王公贵族到富贾殷商,对“飞檐翼角” 的楼亭水榭,无不趋之若鹜,其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现在的“欧陆风格”。其中以英国名建筑师哈夫盘尼(William Half-penny)设计的多款中国式的大宅最有影响,然而中国人见了这种“华风建筑”一定会摇头失笑,如果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欧陆风格”相比,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3.2.“欧陆风格”的起源
“欧陆风格”的建筑可能会使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乍一看或许感到新鲜,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如果我们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盗立一批上个世纪前的欧洲古典建筑—既不是中国古典的,又不是现代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这着实不伦不类,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惟艰,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3.3.“欧陆风格”的实质
“欧陆风格”实际上,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而这样的拼盘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现代西方人士曾建议我们“应减少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依赖,多注重些中国传统建筑独存的风格。如此灿烂文化的国家却要模仿舶来的二等货,而且抄袭来的比原样还差的多 ”这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4.结语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模仿,那样就再无大量的模仿“欧陆风格”的市场,学会处理好了本国文化的现代问题,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现代建筑。
传统不是僵死不变的形式,而是富有朝气、有意义的内涵。对建筑而言,传统的精华并不是大屋顶、四合院、斗拱等表面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潮和艺术精神。西安的钟鼓楼广场的设计就是一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环境,合理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因地制宜的发扬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典例,在建筑界得到很高的评价。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在设计中保存民族传统,就要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中仍有的价值的内在精神。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建筑终将由中国建筑师们依据中国人的需求创造出来,而不是简单模仿照搬,应把中西古今一切优秀建筑思想,经过咀嚼、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再进行
新的创造,努力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使中国的建筑文化随经济的腾飞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戴志坚,《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构成》,第一版,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1,107-109
[2].王鹏,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中外建筑,2008,89
(9),105-106
[3].深圳市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欧陆风情》,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7-18,27-37
[4].董大鹏、白成程、徐文彬,中国现代建筑的“欧陆风格”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42
(1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