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
A
B C
D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平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A
B C
D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A
B C
D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
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A
B C 几何表达式举例:(1) ∵AB+BC>AC ∴……………(2) ∵ AB-BC<A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 AB = AC (2) ∵AB = AC
∴ΔABC 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A
B
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 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A
B
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 是等腰直角三
D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 ≌ΔEFG ∴ AB = EF ……… (2) ∵ΔABC ≌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 ”“ASA ”“AAS ”“SSS ”“HL ”. (如图)
(1)(2)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AB = EF ∵ ∠B=∠F 又∵ BC = FG
∴ΔABC ≌ΔEFG (2) ……………… (3)在Rt ΔABC 和Rt ΔEFG 中 ∵ AB=EF
又∵ AC = EG ∴Rt ΔABC ≌Rt ΔEFG
1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如图)
(2)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如图)
A
O
B
C
D
E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 平分∠AOB
又∵CD ⊥OA CE ⊥OB ∴ CD = CE
(2) ∵CD ⊥OA CE ⊥OB 又∵CD = CE ∴OC 是角平分线
A
B
C
G
E
F
A B C
G
E
F
A
B
C
E
F
G
1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平分这条线段
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A B
E
F
O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EF垂直平分AB
∴EF⊥AB OA=OB
(2) ∵EF⊥AB OA=OB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1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
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
(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A B
C
M
N
P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
分线
∴ PA = PB
(2) ∵PA = 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
线上
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如图)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如图)
(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如图)
A
B C(1)
A
B C
D(2)
A
B C(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 = AC
∴∠B=∠C
(2) ∵AB = AC
又∵∠BAD=∠CAD
∴BD = CD
AD⊥BC
………………
(3) ∵ΔABC是等边三角
形
∴∠A=∠B=∠C =60°
1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几何表达式举例:(1) ∵∠B=∠C
对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如图)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A
B C(1)
A
B C(2)(3)
A
B
C(4)
∴ AB = AC
(2) ∵∠A=∠B=∠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3) ∵∠A=60°
又∵AB = 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4) ∵∠C=90°∠
B=30°
∴AC =2
1
AB
17.关于轴对称的定理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图)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图)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ΔABC≌ΔEGF
(2)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OA=OE MN⊥AE
1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
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如图)
(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A
B
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
形
∴a2+b2=c2
(2) ∵a2+b2=c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19.RtΔ斜边中线定理及逆定理:(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是
几何表达式举例: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D是AB的中点
E
F
M
O
A
B
C
N
G
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如图) D A B C ∴CD = 21AB
(2) ∵CD=AD=BD ∴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B 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 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
二 常识:
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 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
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 ⊥AB ,BE ⊥CA ,则CD ·AB=BE ·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 ·CB=CD ·AB ; (2)∠1=∠B ,∠2=∠A .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
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12.符合“AAA ”“SSA ”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A B C E D A B C D 1
2
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
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 ”、“ASA ”、“AAS ”、“SSS ”、“HL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
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
(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
① 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 一举多得;
③ 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 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
(2)已知角平分线.(若BD 是角平分线) ① 在BA 上截取BE=BC 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② 过D 点作DE ∥BC 交AB 于E ,构造等腰三角形 .
B C D A E B C D A E
(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 是BC 的中线)
① 过D 点作DE ∥AC 交AB 于E ,构造中位线 ;
② 延长AD 到E ,使DE=AD 连结CE 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③ ∵AD 是中线 ∴S ΔABD= S ΔADC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等面积)
(4)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① 作等腰三角形ABC 底边的中线AD (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构造全 等三角形;
② 作等腰三角形ABC 一边的平行线DE ,构造
新的等腰三角形.
(5)其它 作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 的平行线DE ,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
② 作CE ∥AB ,转移角;
③ 延长BD 与AC 交于E ,
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④ 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⑤ 延长BC 到D ,使CD=BC ,连结AD ,直角三
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
⑥ 若a ∥b,AC,BC 是角平 分线,则∠C=90°.
A
D
E
C
B
A
D
E
C
B
A
D
C
B
A
D
C
B
E
A
D
C
B
E A
D
C
B
D
A C
B
E
C
B
A
D E
C
E
B
D
A
A
D
O
B C
E
B
C
D
A
B
A
C
a b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2. 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3. 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分式的值是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的,所以使分式A B
为0的条件是A =0,且B ≠0.)
(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分子等于0,分母不等于0,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再检
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4.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 (0≠C ),其中A 、B 、C 是整式
注意:(1)“C 是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是分式基本性质的一个制约条件;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深刻理解“同”的含义,避免犯只乘分子(或分母)的错误;
(3)若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先用括号把分子或分母括上,再乘或除以同一
整式C ;
(4)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进行约分、通分和符号变化的依据。
5.分式的通分:
和分数类似,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
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
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2)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C B C A B A ⋅⋅=C B C A B A ÷÷=
简公分母的系数;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6.分式的约分:
和分数一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
做分式的约分。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
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
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
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易错点:(1)当分子或分母是一个式子时,要看做一个整体,易出现漏乘(或漏除以);
(2)在式子变形中要注意分子与分母的符号变化,一般情况下要把分子或分母前的“—” 放在分数线前;
(3)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时,要防止遗漏只在一个分母中出现的字母;
7.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是:
提示:(1)分式与分式相乘,若分子、分母是单项式,可先将分子、分母分
别相乘,然后约去公因式,化为最简
分式;若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公因式,看
能否约分,然后再相乘;
(2)当分式与整式相乘时,要把整式与分式的分子相乘作为积的分子,
分母不变
(3)分式的除法可以转化为分式的乘法运算;
(4)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
①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与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相同,即按
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有括号先算括号
里面的;
②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要注意各分式中分子、分母符号的处理,
可先确定积的符号;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
③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结果要通过约分化为最简分式(分式的分
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或整式的形式。
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n 是正整数) 注意:(1)乘方时,一定要把分式加上括号;
(2)分式乘方时确定乘方结果的符号与有理数乘方相同,即正分式的任何次幂都为正;负分式的偶次幂
为正,奇次幂为负;
(3)分式乘方时,应把分子、分母分别看做一个整体;
(4)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含有分式的乘方、乘法、除法时,应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有多项式时应先分解
因式,再约分。
分式的加减法则:
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a b ± c b = a ±c b
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a b ± c d =ad bd ± bc bd =ad ±bc bd
注意:(1)“把分子相加减”是把各个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即各个分子应先加上括号后再加减,分子是单项式时括
号可以省略;
(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是关键,最简公分母确定后再通分,计算时要注意分式中符号的处理,
特别是分子相减,要注意分子的整体性;
(3)运算时顺序合理、步骤清晰;
(4)运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关键是弄清运算顺序,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混合运算一样,先算乘方,再算
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要化为整式或最简分式。
8、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的解法: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分式方程 -----→ 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①去分母:即在方程的两边都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n n
n b
a b a )(去分母 转化
式方程,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检验: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的解是原方程的解,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的解不是原方程的解,即说明原分式方程无解。
注意:①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②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千万不要忘了!
9、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
解整式方程;(4)验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
分式方程的解。
10、.含有字母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在数学式子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已知数,含有字母已知数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去分母,
解整式方程,检验这三个步骤,需要注意的是要找准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还要注意题目的
限制条件。计算结果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数,不要混淆。
1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
(1)审:审清题意;(2)找:找出相等关系;(3)设:设未知数;(4)列:列出分式方程;(5)解:解这个分式方程;(6)验:既要检验根是否是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根是否符合题意;(7)答:写出答案。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
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v顺水=v静水+v水.v逆水=v静水-v水.
数据的分析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6. 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