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录取的前提下,有四个高中班面向姜堰镇,有两个班面向农村(除去张甸区、溱潼两个区)择优录取。
1978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学校工作拨乱反正。“双基”教学得到加强(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校根据学生素质较差,中、差生较多的实际,提出“教学起点放低一点,坡度放小一点,速度放慢一点”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教学以课堂为主,课堂上以课本为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讲清基本概念,揭示内在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常检查、善补救,拔尖补差,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继之,针对学生对课本知识“学得死”的实际,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规定在试题中能力题、分析题有一定的比例。为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88年,学校认真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实行教育转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加强;把升学教育变为素质教育;高中不再按文、理科分班。按国家规定开全、开足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把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当作学校的基础工程来抓。学校着重抓“三风”建设。1983年提出建设“富有理想,学有创见,文明礼貌,艰苦朴素的校风;热爱学生,献身教学,刻苦钻研,言传身教的教风;专心致志,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风。”1991年对“三风”建设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校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教风:文明、严谨、科学、生动;学风:勤奋、踏实、多思、进取。学校坚持政治学习制度,要求老师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自尊、自爱、自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谅解、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保持高尚情操。为此,学校制定《教职工奖惩条例》,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对待学生,首先切实加强政治课的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文明礼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等活动。认真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三好生的评选办法》,通过上述一系列教育,成绩显著。1985年、1986年学校连续两年被扬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1年被评为扬州市中小学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认真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做到精心安排好每堂课,提高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切实抓好课间操、素质操和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活动一小时。每年春、秋举行两次运动会,全校97%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校田径队在县级比赛中多次夺魁,男、女篮在扬州市中学生比赛中获得冠军。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开设卫生讲座,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定期视力检查和体检,填好健康卡。学校、班级实行卫生包干责任制,做到日查周评。1985—1990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市绿化合格单位。
学校的活力在于改革。1988年,学校推出《学校管理改革方案》。学校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改革后勤管理制度,实行承包制度,把竞争体制引进学校。1990年,学校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建立初中部、高中部管理委员会,增设“泰县姜堰二中教科室”、“泰县姜堰二中勤工俭学办公室”。各部门在校长室领导下分工管理本部门工作,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工作质量评估制,改进奖金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学校校办工厂是在70年代的小五金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7年利润由每年4万上升到10多万元,1988年达21万元,以后逐年上升,最高达百万元。校办厂现有机械厂、印刷厂、制本厂、电器厂、商业经营部,计“三厂一部”,固定资产6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亩,厂房3700m2,利润百万元。校办工厂的发展和壮大,为全校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基地,也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1990年,我校办企业被授予“扬州市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91年,江苏省教委授予我校“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