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查
234 心理健康做相关分析,发现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总分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相关水平不显著。陈虹霖,张一奇[14]研究表明,较少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学生,其总体幸福感指数(PWB值)比较多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同学要低大约3个单位值,而且在压力趋于更高的情况下,总体幸福感指数值趋于更低。李伟,陶沙[15]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感受与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3 复原力的研究
3.1 复原力的定义 复原力是在对抗染性、易染性、应对和抗压力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其确切概念至今仍无定论。
目前学术界对复原力有3种不同的定义,第一,大多数学者主张复原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第二,某些学者从动态历程角度出发,认为复原力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应对的过程;第三,还有部分研究者强调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美好幸福的目标。
台湾学者朱森楠对复原力的全面定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他认为复原力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知、能力或心理特质,程,3.2,复原力、支持的人际关系。家庭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和谐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有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值得一提。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父母一致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Budd和Stahl强调了儿童与监护父母和非监护父母积极的关系、父母和善的教养行为对家庭破裂儿童良好发展的重要性。尽管激烈的婚姻冲突本身对儿童的适应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这种消极影响可以通过父母抚养行为加以调节。如果青少年发展的教养体系是好的,青少年在逆境下也可能发展得很好。Rutter指出,青少年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如何处理日常问题来学习问题解决技能。Masten,Best&Garmezey提出在一个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们的友谊以及在家庭之外的成功的鼓励,对青少年弹性的发展很有帮助。4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研究者引用最广泛的是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g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16]。我国的心理学者对教养方式也有不同的见解。台湾的张春兴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养育子女时所表现的行为。其表现方式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张文新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17]。
4.2 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4.2.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90年代
以来,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受到了很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国外,PeterMuriS[18]等人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伴随着父母高水平的拒绝、消极的归因、消极的应对。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消极归因模式是青少年抑郁的主要来源。国内,谢金凤[19]探讨了大学生焦虑水平和分布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父亲严厉惩罚等因素容易引起大学生焦虑。答会明[20]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尤其是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经常使用惩罚手段、过份的干涉和保护、经常拒绝否定等,容易使得大学生形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父母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2。如
D,,其子女
,而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定向解决策略。国内也有研究者在青少年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程涛[22]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问题解决、求助)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还与父母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与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与母亲拒绝否认和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主要集中于压力现状、压力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而复原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却比较滞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未见报到。因此有必要通过具体的量化研究寻找父母教养方式如何作为复原力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子来影响压力结果的输出,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为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压力状况策略的提出做出贡献,进而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现存的各种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5 参考文献
[1]AncerSM,HunnsbergerB,PrattMW,etal.Cognitivecomplexi2tyofexpectationsandadjustmenttouniversityinthefirstyear[J].AdolescentResearch,2000,15(1):38257
[2]马磊,李雄鹰.浅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对措施[J].甘肃政法成
[21]
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1152116
[3]李娜,张晓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压力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7,20(9):442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12552
[5]爱的教育助青年健康成长——政协委员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