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中国共产觉的支持下,中国第一家专业创作、生产动画作品的电影制片厂——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正式诞生。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部门从最初建组的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集中了中国动画界一批优秀的人才和精英:特为、靳夕、王树忱、段孝萱、钱家骏、严定宣、徐景达等,基本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他们艺术素养高,大多曾受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或者留洋国外接受西洋艺术教育新思想,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无疑对中国动画片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50年代中期宽松的文艺创作氛围客观上也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一个良好而自由的发展空间。当时正值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宽松的创作环境大大调动了动画师的创作积极性,自由度的增大也使得动画片的题材和形式得到发展。当然,这样的时代,动画片创作无法完全摆脱政治氛围和生活斗争的干预,也必然埋下了日后“中国学派”逐渐走向衰落的隐患。终究到底,艺术是时代的产儿,它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正像“中国学派”的诞生是由众多的因素决定一样,其最后的沉寂亦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陈述清楚的,需另起炉灶.再作深入探讨。
“中国学派”的诞生还是我国动画人下意识为中国动画片树立民族身份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对外寻求文化认可的心理投射在动画创作的表现,也是中国动画片内在改革的必然要求。外来的新生艺术,从引进到扎根本土,从最初的技术学步到最终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技巧的自由运用,必须经过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如果说时代和环境决定了艺术的生发,那么种族的审美趣味、思维习惯和文化精神则是动画人努力追求外来之物“为我所用”的内在驱动力。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获奖的尴尬事件,(因对苏联风格的全盘仿照,如内容的说教,形式风格的写实等,以至被国外的评委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成了中国动画人开始反思创作之路的直接导火线。此次的“中国制造”,却没有“中国韵味”,徒然为他国赢得国际声誉,不仅大大地刺痛了中国动画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促进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亦更加坚定了他们“立民族之新,标民族之异”的决心。他们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技术模仿和风格仿照,因为缺少民族文化内涵的支撑,绝不能使中国动画片真正走向世界,更不用说立足世界动画之林。如何把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来创造具有民族风貌的动画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被提到了议程,改革模仿之风,树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