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宽4米的门道,原乙十八基址应是西庑门道以北部分。乙十八、乙十九基址之间的空隙很可能也是通向乙二十基址北侧院落的门道。
13.乙二十基址南庑南侧新发现三块夯土,规模不大。这三块夯土基址很可能为乙二十的四合院基址群的组成部分。
14.丙组基址西北侧新发现一块夯土,面积约300平方米。该基址恰位于大黄土坑的东南角,呈倒“凹”形,但不知是被大黄土坑冲成如此状况,抑或原设计即为骑河沿而建的“骑河楼”。
15.妇好墓东侧新探出数十块夯土基址,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像乙六基址面积约10平方米,大的面积可达1000平方米以上。目前钻探资料尚在整理中。
(三)祭祀坑
2.2米。该坑周围均为洹河冲积的砂土堆积,坑内填土为夯土,坑底部满铺动物骨骼(图二)。平坦。坑底部有大量动物骨骼,骨骼下铺有朱砂。
(四)玉料坑
表2米深处普遍有一层玉料。随探铲带出的玉料多为绿色或浅绿色,偶有密度较大的小石块,1.甲一基址东南约30米处发现一座南北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长约4、东西宽约2.5、深约2.乙十二基址中部发现一座南北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长约5、东西宽约3、深约2米,底部甲五基址西北方向发现一处玉料坑(图二)。据钻探,大约在近20平方米的范围内距现地没有加工痕迹。据殷墟博物苑老员工反映,早年此处有一条排水沟,恰从该玉料坑上穿过,遇雨天冲刷过后,该处水沟底部大片的玉料暴露出来,晶莹透亮,孩童捡拾玩耍,不少玉料已经散失。
(五)灰土堆积区
米,深普遍在4米以上,最深处可达6米左右。应是甲组基址的废弃物堆积区域。
(六)沙土线的确认
以东位置,沙土线向西略有凸出(图二)。甲十五基址西侧、乙五基址北偏西区域发现大规模灰土堆积区(图二),面积约达700平方本次钻探,在甲组基址和乙组基址以东发现了明确的南北走向的沙土线,在乙组基址中部
1930年代史语所在此发掘时所确认的沙土线,实际上是晚近洹河涨水冲积形成的沙土覆盖线。本次钻探确认的沙土线,则是历史上洹河转弯回流长期冲刷西岸所形成的黏土和沙土的分界线。部分商代遗迹(如祭祀坑、夯土)就坐落在沙土线以东的淤沙土中。该沙土线早在小屯宫殿区废弃以前即已形成,甚至不排除局部沙土线早在商人在此建宫殿宗庙区以前就已形成年提出的对乙组基址进行对称复原的设想〔1〕还需慎重考虑。的可能。因此,该沙土线的确认对于认识甲组、乙组基址的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李济先生早
〔1〕李济:《安阳》,16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