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博弈论,提高自身策略思维
2010年第1期 上海经济研究
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
李 凌 王 翔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200234)
内容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起源谈起,简要回顾了博弈论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取得
的成就及其同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合作、模仿、创新、拍卖、战争和群居等实例表明博
弈论中的策略思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又是如何使得博弈达到均衡的。同时,围绕
策略思维的批判也不断完善着博弈论自身的分析范式,从传统博弈论向演化博弈论的转
向昭示着理论演进的动力、方向和多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博弈论 策略思维 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0)01-0035-007
博弈论源于历史上一些颇为有趣的游戏,但同时也是一门学问艰深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 诺依曼(JohnVonNeumann)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著的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书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提出了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等基本模型,包含了丰富的策略思维和博弈的解概念,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用数学和逻辑学描述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基础,有些命题如讨价还价,至今仍是博弈论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二战后,纳什(JohnF.NashJr.)、泽尔腾(ReinhardSelten)和海萨尼(JohnHaisanyi)等人围绕博弈论的解概念不断进行精炼,并将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分析,揭示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形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内在的相互转化,大量经济现象,如寡头竞争和产业垄断等都可以通过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得到合理预测,这三位学者也因此共同分享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传统博弈论过分依赖共同知识和行为人理性的假设,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此提出了挑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维克瑞(WilliamVickrey)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莫里斯(JamesA.Mirrlees)教授首创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经济理论,前者开创了拍卖理论而后者则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先驱,他们由此荣膺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洛夫(GeorgeA.Alerlof)教授、斯坦福大学的斯宾塞(A.MichaelSpence)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教授,同样凭借在不对称信息市场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宣告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下运用博弈论的科学。2005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奥曼(RobertJohnAumann)和谢林(ThomasCrombieSchelling),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赫维克兹(LeonidHurwicz)、普林斯顿大学的马斯金(EricS.Maskin)和芝加哥大学的梅尔森(RogerB.Myerson),以收稿日期: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