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核心,还有党吗?在延安时,毛泽东就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更主要的是国家干部、党员对人民的责任,是为官者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承担,这种承担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党的干部,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整天想的是房子要大点,车子要好点,票子要多点,还能指望他“为人民服务”吗?
3、有些学者指出,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没干几年,就急于上调;干工作时过多地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声誉、声望。还有一些干部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着想。有的刚提拔,就急着要车子、要房子,要各种待遇。有的干部一看到社会上有人先富起来,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过去的同事成了“老板”,心里就不平衡,就想自己怎么赶紧富起来。在这样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指导下,一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就愈来愈远。
4、有关调查显示,少数干部似乎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陷入文山会海,疲于应付。某乡一位党委书记颇有感触的说,由于上面各个部门都争先恐后地开会,而且还指名要“一把手”参加,否则就是不支持、不重视,为此,每个月至少有10天时间来回于县、乡之间,应付上级的会议。这还不算完,回来后还要召集开会,层层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这样一来,又得花10天时间泡在会上,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干本职工作的时间所剩不多。
5、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规定,如调查研究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和帮助工作制度、联系点制度等,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一些制度也存在不足和缺陷,比如,这些制度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针对基层干部的多,针对领导机关干部的少,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促进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的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徒有其名。例如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征求意见箱,但没有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群众的意见石沉大海。
【给定资料五】
理论文章摘要:
少数党员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不讲理,习惯于发号施令;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对工作没有指导性;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视群众的纯朴憨厚为愚笨,视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为“刁民”。有的干部,当群众向他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甚至不让群众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群众训斥一顿。结果是群众有话不敢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