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干部,不从实际出发,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更有甚者,借助手中的人权、事权、财权,干预非主观部门和其他所能影响到的领域的事务,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甚至非法利益。有的不愿意做思想教育工作,“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有的干部工作中遇到问题,特别是一些棘手的问题,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作过细的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又不具有可操作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的工作不深入,对基层实际情况调查了解不够,作决策时从来不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习惯于下命令作指示;有的对待工作只求形式不求实绩,往往只是追求短期利益,而置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有的工作时间,大都在开会,或者陪伴领导,很少过问工作事务,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该处理的工作拖延不处理,功利思想严重,有的不能从长远、大局角度想问题,做决策不认真调研,也不考虑长远,只注重表面而不考虑结果;有的不了解基层基本情况,或者掌握情况不准确,如对人口的发布、联系方式、群众诉求等不清楚。
有的与群众语言交流、思想交流少,加上自身廉洁自律意识不强,生活贪图享受,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看不到群众的疾苦,听不到群众的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干部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视领导为父母,把人民当奴仆。
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特别是对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存在误区或者模糊部份,甚至一知半解,以及在执行政策时走样,造成访等问题,进而影响党委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力和形象、威信、口碑。有的不会说群众语言,不敢于与群众面对面。特别是在调解群众利益矛盾纠纷时,手足无措,如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无法将党的惠民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对象。
【给定资料六】
1、“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民生服务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服务。只有准确及时的发现百姓需求,第一时间主动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才能赢得百姓的好评,这是检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一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
2、中央党校专家指出,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想发展想升级,我国公共需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增长迅速,主题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3、2011年,半月谈杂志社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实施了“我需要的社会服务”大型调查。通过遍布全国的调查员队伍,在北京、上海、山西、湖北、甘肃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938份。 本次调查重点关注了百姓生活中真切可感的民生类社会管理服务。调查显示,超九成被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