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2)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未知    
字号:

代中国,哲学家们就提出“诚明之知”、“藏识”、“顿悟”等表达直觉含义的观点。庄子认为,穷竭思虑充其量不过是获得“小知”,而神秘直觉则能达到“大知”。中国化的佛教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的,是以“顿悟成佛”为精髓的。(张忠利、宗文举,2OO2)孟子的“诚”、老子的“道”、玄学家的“无”、物理家的“太极”,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而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爱因斯坦在总结西方文化成就时曾指出:西方科学的成就应归公于两大因素,即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和近代兴起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形式逻辑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大基本规律,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这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逻辑思维成了西方思维的一大特征。对于西方文化的逻辑性最好的解释或许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理性的动物”。荷马史诗中,虽然人是卑微的,神的力量和地位远远高于人,但神却是理性化的和人性化的。希腊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看重。苏格拉底说“善即知识”,并将逻辑思维精神贯注到社会领域。西方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思维的公理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并衍生出相关的逻辑系统。所以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视语言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

3.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所以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此前,能够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也比较多。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又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 达生》)这一说法很形象,表明人与天地之间就像儿女与父母之间那样,同为一家,不可分离。(李清良,2001)而对于这一思想最早作出论证的则是董仲舒。其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整体思维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现也极为明显。如,中国的姓氏是家族整体的姓在前,而个人的名字在后。再如,汉语中,提到地方时,先说大后说小。

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导致它强调个体。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15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主要采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宏观走向微观,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于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连淑能,21XI2)因为分析思维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这就把部分、个体突出了,于是西方文化中产生了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

二、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造成用来表达这些思维方式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语音、语法方面,也表现在思维方式差异方面。刘宓庆先生曾指出,“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的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刘宓庆,2001)

1.两种语言逻辑顺序不同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