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长。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
人生因谨慎而安然,为官因谨慎而少祸。综观曾国藩的一生,在其行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有谨慎的影子,为人谨慎可以说是他性格特点方面的概括。“慎”的特点给曾国藩带来了官运,也给他带来了好名声。他的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对我们今人也很有启发。为官者,处处要小心谨慎,否则会阻碍前进的脚步。做到谨慎,并不是干什么事都裹足不前,而在于保持清醒头脑,保持一身正气,把准行为取向,多些防微杜渐,切勿得意忘形。
3、祸从口出,言多必失。30岁以前的曾国藩总爱说话,并且他的言语中总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虽然自身很有才华,但是别人还是不愿意与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无论在酒桌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经意的讥讽话语总能够让同僚或关系普通的朋友们难堪。时间久了,他的恶名也就传得较远。后来,翰林院的同僚们渐渐孤立了他。曾国藩如果不知悔改,他的仕途应该不会长远。然而,曾国藩的优点是他能够反醒、检点自身,多言的毛病最终改掉了。他后来说:“常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在曾国藩写给两位弟弟的信中,他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教训古往今来可谓屡见不鲜,如今更加信奉“沉默是金”,这虽然有时有逃脱责任、装傻充愣之嫌,但确是此行中为人处事之真谛,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要经常保守秘密的职业中,对谨言慎行的要求就更严了。如果像曾国藩早年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恐怕轻则一事无成,重则饭碗丢矣。多言的人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嘴巴,将自己知道的或想要说的事情都说出来,结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破坏了本可维持的人际关系。再者,多言的人,在对问题还没有彻底弄明白前,已经开口说话,思维的不严密必然导致陈述中的错误,小则被人反驳,重则闯下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