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
吴 兴 怀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对王阳明各哲学命题之间相关性,以及“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意义进行研究。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物欲和私欲横流的环境中,人的欲望和渴求严重膨胀和失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提升。道德水准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解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命题,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良知;践行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2-0142-02
(一)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反对知行分作两件事。他与徐爱论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
知行的对话: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
大范围的兼并土地,据《明史》记载:“郡多士大夫,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先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随着土地兼并的加
是知的工夫。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益加重。也就标志着社会矛
王阳明所讲主意是指建议、指导、统御,工夫是践行盾的激化凸现。进而伴随着农民、矿工的接连起义,值
躬行。躬行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知的指导,同样“知”离得注意的是正德年间的杨虎、刘六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不
不开“行”。正所谓一个“知”在,必有一个“行”仅规模大,而且提出了“重开混沌之天”的口号。这一
在;一个“行”在,必有一个“知”在,知与行相口号就是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和否定。
互融为一体。如果“知”离开了“行”就是陷入了“悬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不仅来自外部起义军的冲击,而
空思索”之中,如果“行”离开了“知”的指导就会且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倾轧同样威胁其政权稳固。据史料记
陷入“冥行妄作”之中,正因为当时社会存在这么两种载,地方藩王相继叛乱,如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宁
人,王阳明才为补救时弊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主王朱宸濠以各种理由先后向中央政权发难,这些彼此倾轧
要针对朱子“知先行后”之说而言。如果按照朱子的理的统治阶层,大多数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或者受程朱理学的
论,要想行路必先知道路可行,方可行路,想吃食物,教育。可见,满口仁义礼智信的臣子,也做了不仁不义
必先知食物可吃,方可吃食物。王阳明反驳道:“待知的叛逆之事,冲破了程朱理学的天理约束和禁锢。
的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4)若要等知的朱熹主张“性即理”,强调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
真切了才去躬行,就会导致终身不“行”,终身不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亦强调知先行后。王阳明针砭
。因此,知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行”在社会时弊,被贬贵阳龙场,在十分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不“知”
忘救世济时,彻悟“良知”。为了挽救日益沉沦的社会“知”中起到磨练作用,知行之间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补救程朱“知先行后”的偏颇,于正德四年揭示
按照王阳明的立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知行合一”之说。提出这一学说主要是针对朱子之说的
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支离破碎、繁杂无序,再者针对陆九渊知行脱节,知而
是互相包含的。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不能行的诡异,王阳明认为之所以造成知行脱节,知而不
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行,概因“分知行为两事”。“今人却犹将知行分作两
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此不是小病痛,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但是,阳明的知行“合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正是对病的药。”(《传一”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同一”呢?至少从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这个命题来说,知与行不能是完全同一的。如习录上》《王阳明全集》4)可见,王阳明把“知行合
果知行范畴是完全同一的,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一”作为解决知行不一、知行脱节之弊的灵丹妙药。并
不必要的,也就无所谓知是行之“始”,或行是知之对“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全面的阐述。
作者简介:吴兴怀(1977-),男,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