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谩骂攻击,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幸灾乐祸,在微博上也并不少见,这样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也是对公共领域的侵蚀。
四、 微博问政渐成主流,但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成为公共领域?
当前微博已成为政府官员广泛获取舆情的主要渠道,官员开微博也蔚然成风。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10023个,公务员微博8671个,几乎覆盖了中国内地所有省区市。微博问政渐成主流,微博也逐渐成了公共领域。但官员开微博,难免存在作秀的嫌疑。有记者在新浪微博上随机查阅,在数量庞大的官员微博中,确实也存在不少“死博”。经实名认证的江苏某地官员,微博只更新了6条,便不了了之。此外,也要看到,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而在发布的信息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是他们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呢?又有多少很好地实现了与民众的沟通呢?最后,政府官方开微博依然显示出国家的主导作用,如果国家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大,也会约束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显然,微博问政的真正实现和发挥作用并非容易,微博问政的效果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五、微博成为公共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
那么,在微博传播时代,要想使微博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场所或媒介,它尽可能多的向人开放,人们可以在其间自由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3]第二是私人组成的公众。公众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第三是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进行自由辩论,进行理性公开批判并达成共识,形成舆论。
以哈贝马斯所提出的这三个条件来反观微博,不难发现微博离真正的公共领域还任重道远。第一,微博中公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障。 但这个空间的自由交流程度是多大呢?以当前的情况看,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包括权力的限制。当一种声音比较弱小的时候,权力不会控制它。但是越来越强的时候,权力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控制与管理它。所以虽然自由是有的,但是自由的程度还是有限,把关人依然起着作用。把关人依然可以通过删微博、禁止转发、评论或以某种方式将某些内容放到更显著的位置,吸引人们的眼球等把关手段实现控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本质上还是需要信息更进一步公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