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病毒寄生病是蚕体感染病毒所引起,是养蚕生产中的常见病,危害养蚕最为严重。此病在各个龄期都会发生,常见的有血液型脓病(俗称“肥公”)、中肠型脓病(俗称“白口仔”)和传染性软化病毒病。
1、家蚕病毒寄生病的识别和诊断
(1)血液型脓病(即“肥公”)。
血液型脓病从以下四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患病蚕在龄末出现迟眠、水眠、体色乳白、环节肿胀;
②龄初多出现节间膜高起皱折
③行动狂燥,到处乱爬,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萎缩而死;
④刺破病蚕尾角或腹脚可见血液混浊,乳白如牛奶、豆腐浆状。
(2)中肠型脓病(即“白口仔”)
中肠型脓病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出现本病时蚕的群体大小不匀,发育迟缓,龄期经过延迟;
②病蚕体色哑白,常出现空头、缩尾、静伏蚕座四周,不食或少食桑叶,体色失去青白,排出粘粪、白粪;
③解剖病蚕可见中肠后部有乳白色缩皱。
(3)传染性软化病毒病(即空头性软化病)
传染性软化病毒病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出现本病时蚕的群体大小不匀,发育不齐,龄期延长;
②病蚕出现空头、空身上吐下泻,排泄稀粪,最后软化死亡,病情较长;
③解剖病蚕中肠空虚,一泡粘水。
2、家蚕病毒寄生病的防治方法 :
(1)切实做好彻底消防毒工作外,还要抓好细蚕用具和桑室的消毒工作;
(2)对蚕要做到经常观察,发现有病蚕要及时拣出放入石灰盆中泡浸消毒,减少传染;
(3)喂食良桑,严格按各时期的用桑要求选桑,务求蚕儿食饱食好,提高蚕儿体质,增强抗性;
(4)不喂湿水桑叶(特别是春蚕),遇高温或雨天,适当减少给桑量,做到少食多餐,务求“食通渣”、“屎底薄”;
(5)细蚕尼龙育喂食前半小时和入眠至喂食第一餐叶要注意揭工尼龙膜通风透气,大蚕期也要保持通风透气,严防“焗热”;
(6)药剂防治,目前防治家蚕病毒病效果较好药物有蚕病清、脓病情、蚕病一支灵、脓微灵、脓微净等。
(二)家蚕真菌寄生病——僵病
家蚕真菌寄生病总称为僵病,蚕儿死后身体都是硬的,所以又称硬化病。常见的有白僵病和曲霉病两种。
1、家蚕真菌寄生病的识别和诊断
(1)白僵病
白僵病从以下两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病蚕头胸突伸,体表出现分散的油渍状或淡褐色病斑;
②病蚕死后蚕体先是柔软有弹性,不久呈桃红色,后逐渐僵硬,1—2天后长出白色菌丝和粉状分生孢子,披满全身。
(2)曲霉病
曲霉病春夏秋都可发生,蚁蚕、细蚕起蚕和老熟蚕最易感染本病,发病也快,蚁蚕感染一眠即死,曲霉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识别诊断:
①病蚕多死于蚕沙下成层状,1—2天后死蚕寄生部变硬长出白色菌丝及黄绿色分生孢子;
②小蚕患病头胸膨大,体皮紧张,死后体表长出黄绿色霉菌孢子。大蚕患病体表有大型暗褐色病斑硬块,有时病斑处在尾部肚门附近引起粪结或发生脱肛现象,死后从病斑长出黄绿色粉状分生孢子,其余部分发黑腐烂。
2、家蚕真菌寄生病的防治方法:
(1)蚕室、蚕具彻底消毒;
(2)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开窗换气排湿,蚕具要暴晒防霉,保持蚕房、蚕座干燥。
(3)收蚁起,从每龄眠醒喂食前撒一次防僵粉,发病时每天早上撒一次,最好早晚各撒一次;进行蚕体消毒。
(4)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处理好病蚕,发现僵蚕立即拣出放入石灰盆中泡浸消毒或用火烧掉,防扩大传播;
(5)药剂防治,目前防治家蚕真菌病效果较好药物有克僵一号、蚕病清、杀菌王等。在发病严重时要添食“克僵一号”等防僵药。
(三)家蚕细菌寄生病(又叫软化病)
家蚕细菌性寄生病也是养蚕生产上常见的蚕病,从其病原和病征可分为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胃肠病和细菌性中毒病(又叫猝倒病)三种。
1、家蚕细菌寄生病的识别和诊断:
(1)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败血病属于急性病,蚕体被感染后,快的经10多个小时,慢的经2—3天就病死,该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病蚕体表有针尖状病斑,体色紫红,胸腹膨大,腹脚后倾,环节收缩,死前常吐污液和排出黑褐色污液;
②刺破病蚕体皮流出紫红色污血。
(2)细菌性胃肠病
细菌性胃肠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识别和诊断:
①病蚕食桑缓慢。逐渐停食,伏在蚕上举动不活泼,出现空壮举下痢;
②解剖病蚕中肠空虚很少桑叶,而充满黄绿色液体。
(3)细菌性中毒病(又叫猝倒病)
细菌性中毒病有急性、慢性两种,则要分别识别和诊断:
①急性型病蚕表现为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身体软弱,筋肉麻痹,在饷食期,呈起缩状态,在其它各时期呈半空头状,有钩咀,很快倒地死亡;
②慢性型病蚕表现为食桑减慢,发育迟缓,出现空头、下痢、粪结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