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的”,他还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经验,经验就是整个世界。①杜威在他们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做出了新的发展。不仅接受了皮尔斯“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也采纳了詹姆斯的“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坚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有用。他认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概念并非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人用以适应环境、整理经验的工具”,据此,他称之为“工具主义”哲学。此外,他还提出了“经验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人的经验,自然并非独立于人之外完全物质化的,相反,自然是依赖经验而存在,事物是依据人的思想而存在。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发展了他的“思维五步法”,提倡试验和探索,强调“常试错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②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社会学基础是庸俗进化论
杜威秉承实证主义者庸俗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如字母与字句间的关系:字母拼合成字句,个人连合成社会”。他把人类社会视为单个个体的简单叠加,整个社会是由原来的人性(本能、习惯等)的个人连结。他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那么在此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教育。他提倡采用教育而非阶级斗争的方式推进社会的进步。认为“社会发生各种暴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未能用智慧去对待利益的冲突”。③为了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杜威又提出了“社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提倡人的社会功能以及人人为群体服务,使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是生物化的本能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在于有机体采取一定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杜威接受上述理论并且将心理活动生物学化,视之为本能的活动,否认社会实践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在这种本能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教材只不过是精神的食粮,是可能具有营养作用的材料”。④基于此,儿童被视为起点,是中心和目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儿童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