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时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的变化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的发展是由杰出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决定作用
2.“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主要指的是80后、90后。从根本上讲这个词的出现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骑自行车还能“骑”出健康,“骑”出个性和时尚。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丢份儿”,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4.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各个阶段征程中,曾依靠“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科技成果,而在我们申办奥运成功后的七年中,我们又以科技奥运精神,在创造新的科技业绩和成果上取得了新的飞跃,从而使科技奥运紧密结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开发研制出一大批绿色科技和人文科技创新产品。这说明( )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B.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
C.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
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
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③民俗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民俗的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这20个字,是胡锦涛总书记从改革开放30年的高度,立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概括。这体现了( )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B.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C.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D.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8.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形成了现在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浏览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志”。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意识具有时代性 ④社会意识具有导向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③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该文件还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体现了党( )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2010年3月2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公告。这一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并初步确定了五大主要任务。国家进行中长期教育改革属于( )
A.对生产力的调整,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对经济基础的调整,目的是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D.对上层建筑的调整,目的是为了让上层建筑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
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 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
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
师生札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1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已经迈开了步伐,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在不断推进。这说明( )
A.任何社会的变革都是上层建筑的变革 B.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C.经济基础的变革迫切要求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D.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15.温家宝总理指出,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A.人民群众不仅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且可以创造规律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不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都是天然合理的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唐太宗引古人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回答17~18题。
17.材料中的话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哲理是( ) A.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违背了人民群众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肯定了必须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
18.材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 A.坚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珍惜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