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
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
的知识。
C、清代诗人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这秋
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D、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
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
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角度点拨:①渊博的知识是独立思考的前提;②独立思考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③贫困
是一笔财富;④人要全面发展
(3)写作素材:
A、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B、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
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角度点拨:①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快速进步;②学和问二者必须兼顾;③不要迷信权威
(4)写作素材: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
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角度点拨:要使思维深入必须注意思想方法
(5)写作素材: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艾立希失败了605次,才制成药物六
○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可以想象,他们付
出了多么大的劳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
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王梓坤)角度点拨:①长时间的刻苦钻研是成功之母;②坚强的毅力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13、柯灵《乡土情结》(1) A、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
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
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角度点拨:①家园是一辈子的烙印;②思乡之情不会因为时空的变换而消逝
(2)写作素材:A、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
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
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
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B、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
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提一
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
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
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
角度点拨:①故乡是人类最后的归宿;②家园不只是房舍,更是精神栖息的港湾
14、韩少功《我心归去》 (1)写作素材:著名作家韩少功暂居在法国圣·纳塞尔河雅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