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国际贸易理论 论文(2)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未知    
字号:

原创作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让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指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却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交换的具体比例?贸易的利益在双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李嘉图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而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这就使得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够完善。约翰·穆勒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双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就要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不利;相反,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就可以用较少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有利。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具体交换比例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哪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就越小。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资源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后来俄林在《域际经济与国际贸易》(1933)中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因此构成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口到价格高的国家,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能带来利益。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说,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必然发生。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由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所决定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高。因此,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就有相对优势。应该进口本国稀少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要素,但生产规模报酬依然假定不变,市场经济也假定为完全竞争。H-O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各国视为指导自己从事国际贸易的

国际贸易理论 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