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教案(岸堤语文八上) 本文用四个小标题,开头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于人类的益处和人类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清楚,说明事物步步催进,既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提醒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技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明确任务(师生共同制订)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 多利” 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四、展示交流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
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学生展示。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五、拓展迁移
1、 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为题的想象作文,谈谈你对克隆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2、你还知道哪些克隆知识或者与克隆相关的新闻,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起分享。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布置作业]
1、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
2、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设计思路]
由于这是一篇高科技说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讲授法,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本课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课前设置练习题,布置学生通过运用字典、词典和网络图书资料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和文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课中组织学生自学、分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课后布置想象作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