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解体一、耕织分离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自结自足 ⒈纺与织的分离, 洋纱代替土纱。 原因: ⑴生产力水平差距:飞梭、珍妮机 ⑵原料的紧缺:棉价上涨过快。
⒉耕与织的分离洋布代替土布 原因: ⑴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 ⑵轮船航运业的迅速发展; ⑶国内消费习惯的改变。
二、中国农业卷入世界市场
(一)外国资本入侵的作用 ⒈在中国推销商品,使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衰落。 阴丹士林代替土靛 洋糖代替土糖 机制砖茶代替手工制茶 ⒉对农产品的原料收购和控制 英国:生丝、茶叶、烟草; 日本:棉花、大豆、小麦、麻; 美国:桐油、羊毛、皮革、猪鬃。
(二)成为外国的原料基地农业专门化产区的形成: 东北——大豆; 河北——棉花、花生; 山东——花生、烟叶; 河南——棉花、烟叶; 江苏——棉花、蚕丝; 华东——茶叶。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⒈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离村到城市做谋生, 满足城市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⒉农村劳动力过剩超过都市新增需求,部分过 剩人口滞留农村。零细佃农普遍,租佃条件苛 重,工价下跌。 ⒊农村副业本是容纳过剩人口的最好去处,它 没有最低工资率的限制,劳动成本几乎为零。 农村副业也开始的衰落,过剩人口不得不外出。 ⒋移民。华南农民去南洋;华北、山东去东北; 中原去西北。
第二节 农业政策和土地政策一、晚清农业政策 “第一要务”:放荒招垦和丈田清赋 在战后重灾地区(江浙皖)虽有一定成 效,但负面影响大; 在边远地区(东北、新疆、台湾、河套 地区)起较大的积极作用。
⒉甲午战争后的变化政府主动引进和推广近代新型农业。 1897年成立农务总会,创办《农学报》。 1898年各省设立农务局,学堂设农务科。 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材。 引进和推广国外优良品种,如美棉。
二、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一)1853年的《天朝田亩制度》 ⒈土地公有(天王所有),平均分配。 ⒉余财归国库,实行供给制; ⒊推行守土乡官制,军政合一,寓兵于 农。 (二)1859年的《资政新篇》 主张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实际实行的政策⒈发“田凭”, 确认土地所有 权; ⒉照旧交粮纳 税,税额稍轻; ⒊恢复地主经 济,“租粮局” 代收地租。
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天国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现在已经汇合成一 个强大的革命,…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 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 遍危机爆发,……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 治革命。 —— 1853年6月14日,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 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 纪元的曙光。 —— 1857年5月22日,恩格斯《波斯与中国》。 《纽约每日论坛报》社论
马克思再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 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 民众的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 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 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 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 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 活的产物。 —— 1862年6月《中国记事》
三、民国时期的农业政策(一)北洋政府的农业政策 ⒈筹设农事机构 成立农商部,鼓励设立农商陈列所、农林 牧试验场等。 颁布兴农法令和奖励条例。 开办和发展农业教育,设立农林传习所、 实业学校,推广农林技术。 创办《农商公报》,提倡实业,开启新知。
⒉北洋政府的土地政策官荒承垦政策 1914年9月成立“清理官产总处”,颁发 《国有官荒承垦条例》,清理拍卖各省 官田旗地和荒地。 实施后,官民田土比例降至1∶9。
⒊政策的结果⑴军阀地主的兴起 都督、督军、省长、师长、参谋、旅长、 团长等均可占有数万、数千、数百亩土 地。 报领、圈占官荒,霸占公地。 贱价勒买和掠夺民田。 ⑵土地买卖更趋频繁,收租权和佃权进 一步分离。
(二)南京政府的土地政策⒈早期土地政策 孙中山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平 均地权”。 据卜凯统计,30年代中国地权与周边国 家相比要均平。73%户均有地15亩,占 总耕地28%;5%户均有地50亩以上,占 34%;佃农中40%同时耕种自有土地。 1926年制订“二五减租”政策,浙江试 点失败。后江苏也推行,同样失败。